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很多人都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多读书。可是这句话的关键不是劝人多读书,而是“善读书”。善读一本书,好过滥读一百本书。
读书应该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思维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一种炫耀阅读量,急于输出,吸引眼球的手段。
过犹不及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书就算是好药,多吃药也是要生病的!不知从何时开始,简书首页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文章《一个月看了XX本书,推荐XX给你》,《看了XXX本书,一本都不想推荐给你》。而XX往往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这个数字之可怖,能让你计算出他一个星期读多少本,甚至一天读多少本!我曾计算过其中一篇文章, 一个月28本,几乎相当于一天一本,且不说作者工作,娱乐要花多少时间,就看那些推荐书目,很多书篇幅之巨、内容之深,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一天就能读完那本书,并写出那样提高挈领,高度总结的书评。
比这个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文章往往阅读量、“喜欢”数都奇高。评论中也不乏“好厉害!”“佩服作者”,“已mark”这样的赞赏。我试着点开了其中一篇高赞文,看了其中的一篇推荐。他推荐的书里有一本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篇幅很短,的确可以一内读完。但是其中的内容颇具深度和启发性,当初我读的时候,很多篇章看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明白。而那篇高赞文推荐此书的话语,和豆瓣上那本书的很多评论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豆瓣上那篇评论里,作者说他看了有十遍,才有如此愚见。而那篇高赞文,作者说他是一天看完。我真佩服这个作者,他一天看完写的书评和别人看了十遍产生的感受是一样的,写出的书评更是一模一样的。
还有很多此类推荐文,对一本书的介绍完全和此书在网上的简介一模一样,最多变化了几个字。如果一个作者真的读了那么多书,但是对一本书的概括能力也就仅仅如此的话,那么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我11岁的侄女前不久做了一份书单手抄报,她没有读过那么多书,就从网上摘抄了一些书的简介,自己画上了图。我看了下,觉得做得非常不错,一点不比那些《我读了XX本书,推荐XX》逊色。唯一的区别是,她的手抄报是为了交作业,只有老师的评语。而简书上的文章,能收获读者大量的评论和“喜欢”。但我觉得还是我侄女更用心些,起码那些配图还是她自己画的。
我一直觉得多读书是件好事,也认可现在一些流行的“快速阅读法”,但是快递阅读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书的,适用于干货书的快速阅读法可能压根就不适合小说。不适合游记。所以我真的“佩服”那些作者,你们一个月就读完了数量如此之多而且包罗万象的书,从小说、干货、历史、经济到哲学、军事、学术、艺术,等等等等。你们还能在一个月或更少的时间内淘到各个领域高分的书籍。你们真的太牛了,你们让我们这些读书很慢的人情何以堪,你们让那些一个学期才啃几本教科书的学子情何以堪。
我曾和一个老教授聊过天,问他一个月内读完王国维,冯友兰,卡尔维诺,王小波各一本书,并能写出高水平的书评是什么水平,他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今年花了一年的时间都在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不过写了两篇论文,而他是浙江大学的教授。而首页里面,隔三差五出现这样一个“高手”。
读书如果只图个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么真的是太可惜了。很多人都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为什么老师让达芬奇不厌其烦地画鸡蛋,那是为了打好他的基本功。我相信即使是天才,没有足够的积累,也不能完全领悟一本好书的精华所在。读书快而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同理,作为一名书店人,我深知一本书能被读者阅读是多么幸运。我们书店的口号是不单要为读者找好书,也要为好书找读者。如果一本好书被读者如此快速地翻过,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被快速地“跳读”过去,那么一本好书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好比一碗好茶被当成汽水一饮而尽,实在是有些暴殄天物。
纵观我们身边的很多事,都被要求是速效的,是立竿见影的,但我希望读书不是。读书应该像播种一样循序渐进,自然地春种秋收,开花结果。难道那数百个“喜欢”和“关注”,那几十条赞美的评论,就比真正领悟到一本书的奥妙,吸收到一本书的精华更加吸引你吗?难道那些点赞,那些虚名,比你写出一些内心的真实感悟更让你满足吗?难道那些洋洋洒洒的庞大书单比你耐心仔细地读完一本好书更让你心驰神往吗?
“我一个月看了X本书,推荐”你真牛,但我为你和那些书感到惋惜。真正的阅读,真诚的写作会带给人真实的自信和真正的提高。泛滥的速读,着急的输出只能给你虚拟的满足和浮夸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