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后,很多儒士到处讲学,宣传抗清复明。陕西的李二曲就是其中之一。康熙帝知道此事后,便征召李二曲作官,李二曲不允。后来康熙到陕西巡察,特别命令陕西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为大儒、圣人,并表示要去拜访李二曲。李二曲知道康熙的用意。如果皇帝到自己家里,不能不下跪,一下跪就算投降了,这是民族节气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李二曲假装称病。后来康熙来到李二曲的邻境,李二曲只好装病得厉害,卧床不起,这样即使皇帝来了,也可以不必起来给皇帝下跪磕头。康熙又派人到李二曲家打听,回来秉报说李二曲真的病了。康熙帝想:如果一定去李二曲家,假如被他胡骂一顿,则必杀他不可,杀了影响民族团结;不杀又有失皇帝尊严与面子。于是康熙决定不去李二曲家,并派地方官转告李二曲,皇帝有朝政要处理,不能来探望。这样两人也就相互避免了尴尬的场面,但又达到相互妥协的目的。
在这一事例中,李二曲和康熙帝都善于运用借口托辞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意图。如李二曲的称病,其意在不向清朝皇帝低头下跪,以保住民族气节;而康熙更善于掩饰自己。他对反清的儒士,内心自然很反感、戒备,但在表面上却表现出对儒士特别尊崇、重视,其意图在于安抚广大的反清人士。此外,康熙最后决定不去拜访李二曲,是出于对李二曲的害怕,害怕因李二曲无礼导致难以收拾的局面,杀也不好,不杀也不好。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见面。但是康熙不想见李二曲时,却让人说他有要务处理,必须回京,其实是以此为借口,掩饰自己不想见李二曲的真实意图,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又可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