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困难时期的人,都体验过挨饿的滋味,那就像浑身长满了嘴,每张嘴都在渴望着吃东西。那个时候,人们的梦想就是能够吃饱肚子。
袁隆平院士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一粒种子,圆了十多亿中国人的吃饭梦,从此中国人有了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精彩万分的中国梦。
袁老也有梦,而且有两个梦,一个是能够在稻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他的梦很小,小到一粒种子,他的梦很大,大到全人类。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南瓜成熟了,早晚煮南瓜粥。红薯长大了,早上闷红薯,中午大米加蒸红薯,晚饭红薯粥,直吃得见到红薯胃里就犯酸。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我参加了高考,学校通知填志愿时,父母一再告诫我,涉农的学校不要填,毕业后可以做教师、医生、护士、工人,就是不要回农村。种田太苦了,从耕田开始,上农家肥,摊田,拔秧、插秧、耘稻、拔草、捉虫,一直到割稻,每一步都靠农民起早摸黑用双手完成。如此辛苦劳作,却只能收获亩产六百斤左右的稻子。
我真的没有填农校,毕业后去工厂当了一名工程师。
袁隆平的妈妈曾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是一位英语老师,父亲是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的大学生,在地方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袁隆平19岁考入西南农学院农作物专业学习,毕业后公配到湖南怀化的一所农校当老师,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他读了农大,毕业后回到农校,把研究杂交水稻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农民家庭出身的我千方百计跳出农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袁隆平一辈子没有离开农田。不是他的父母不知道种田苦,也不是我的父母特别疼爱我。而是父母的见识决定儿女的格局,心里只想着自己,眼界就小了,心里装着全人类,视野就宽了。
袁隆平到田间地头搞科研,泥里水里,风里雨里,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筛选育种,搞杂交水稻。白净皮肤被晒成古铜色,拉小提琴的手添上了老茧,他从没说过辛苦,而是乐在其中。他研究出的那一粒神奇种子,让水稻的亩产突破了千斤,解决了困扰世界百年的粮食危机。
父母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粒种子,成就孩子一生的梦想。袁院士研究一粒种子,成就全人类的梦想。
星期天,我走在麦收过后的田埂上,遇到七十多岁的张老伯,他说:“昨天听我孙子说,发明杂交稻的科学家袁隆平没了,是真的吗?”
“是真的”
“他怎么就死了呢,怎么能死了呢,这么会死了呢?”他嘴里不断地念叨着。
在张老伯心中,袁科学家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常说,“现在懒人种田亩产也能超千斤,家家户户不用担心饿肚子,全是靠优质稻种的福。”
“你孙子读高中了吧!”我打断他的念叨。
“高三,今年考大学。昨天孙子说了,‘考农大,去完成袁科学家的梦想’”
“你支持吗?”
“支持,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的后代,学农业技术就是不忘本。”
我抬起头,看着阳光下的田野,仿佛听到袁老的声音,我有两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