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和母爱的学名,在社会生物学中叫作亲职投资和亲代抚育,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整体投入和在孩子身上花费的心血。亲职投资指的是交配前两性为交配而做的付出,亲职抚育是指两性为子代的成长而做的付出。
对于人类这样长寿的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由于父母辈生育和抚养的时间、资源有限,所以生殖和抚育的代价是巨大的。这往往需要牺牲父母辈再次择偶的可能性作为代价。因此,人类并不像很多物种那样滥交,男女对于选择配偶都相当谨慎。
但男性和女性相比在亲职投资上又有什么区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投入远远高于父亲。世界上所有文化和地区的数据,都在说明同一件事:女人对后代的投入远远高过男人。
在现实世界里,只要去任何一家幼儿园门口瞧一瞧,你都会发现,接孩子放学的妈妈永远比爸爸多,女性亲属的数量也远远高于男性亲属。而每每爆出“狠心拋弃亲生子女”的新闻,十有八九说的都是父亲。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总会出现,但我们也许从来没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其实与后代对男人和女人的重要程度不一样有关。女人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物质给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对女人后代数量的影响比对男人的影响更大。
用亲职投资的理论解释,如果一方在哺乳期和养育、保护后代上投入更多,那么这一方在择偶的时候会更仔细、更谨慎;在后代上投资较少的一方,则会更多地倾向于多撒种而不是强投资。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哪怕是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没有任何记录的时期,女性一般都拥有1到5个孩子。大多数女性都会有自己的后代,而社会对男人则残酷得多:虽然他们可能在雄性竞争中获胜,因为位居高位,因位居高位而拥有多个孩子;但更可能因为竞争失败,导致一个孩子都没有。
由此说来,理论上男性的最佳策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孩子,同时不要对孩子投入像孩子母亲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这里还有另一个似乎让人难以启齿的原因:大多数时候,男人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弄清楚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如果男人对某一个孩子投入过多的话,一旦出错,那么一辈子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这就是男人对孩子的投入远不如女人多的本质原因。
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注定了男女之爱在一开始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好比,俩人合伙做生意,男方的投入大概是他总资产的1/10, 甚至1/100;而女方却需要付出总资产的1/2甚至全部,女方在对待生意的态度上当然比男方更为上心。在两性关系中也是如此,女性对一个家庭的投入远远超过男性,这让她们不得不更加谨慎。
当然,在现实社会,拥有尽可能多的孩子未必是男性最优的繁殖策略,但毫无疑问,男人的这种本能比女人的要更加强烈。
正因为父爱和母爱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么对于择偶期的女孩来说,应该知道的是,男人婚后通常没有你对后代投入的多。
其实,女人让男人投入得越多,越能为自己的后代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事实上,男人对女人的这些投资成本也是他所能承受的成本,是在他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并不是说让他盲目地超越自身的能力对女人投入。
男人的前期投入越大,后期就越会在意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否足够优越。男人对女人投入越多,在女人生育和养育孩子时,也会更加心甘情愿地、愉悦地付出。如果不让他发挥追求的天性,就好像不让孔雀开屏一样,他会很难受。
因此,让男人主动追求女人,加大男人的追求成本,实质上是由父亲和母亲的亲职投资的多寡决定的。从母爱和父爱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两性的根本不同。
本文告诉我们爱情的本质是人类繁衍的需求,男人女人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男人与女人之间是双向选择,彼此都希望找到更好的基因、生育更好的后代。
这种“根源性”的探究有其合理性,也可能会让人不舒服。比如说,作者会说有些女人会为孩子找一个“生育爸爸”和一个“养育爸爸”,从而保障了孩子的先天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忽然“喜当爹”,但这毕竟不是常理,只是个别事件,美好的爱情,绝对不是建立在这样的“买卖”之上。
本意是主张我们尊重两性差异,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这会给你带来好处,无论你和什么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