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是对“记忆”总复习,顺便思考:讲什么样的故事便有什么样的生活,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要留下记录而不能依赖记忆;记住的只是过去,记录下来的才能成为历史。一个人一旦有了历史,人就会变得厚重起来。——李克富
李老师的话让我想到很多,弗洛伊德的很多研究成果就是从他个人开始的,关于本我,自我,超我;关于生本能和死本能;关于力比多;关于性欲在一个人一生的作用。还有很多心理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出书力作,无不是个人亲身经历或者个人心理体验,从这个角度想想,将日常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并给与记忆,记录和赋义,甚至再升华延伸,好似还有着更广阔深渊的意义存在着……
不过我乃普通大众,芸芸众生中默默无闻的一份子。脚踏实地的活着,做点喜欢的事情就是我快乐活着的最大意义所在。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这话是我母亲在世时常说的话,她老人家也是如此做的。每天都会写字,无关多少。妈妈在我心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记忆是重构。重构的记忆还是原来的事实吗?当一个求助者坐在你的面前,那带着他她浓重个人色彩重构后的记忆将自己在我们面前展开,如何从他她叙述的故事里,看到故事里他个人潜意识冰山下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知识体系保驾护航并做到有质量地陪伴对方,陪着走出对他有伤害的记忆重构内容,也不纠结在没到的未来里难为自己。个人记忆里的偏重方向与个人心理健康程度(还与人格,气质类型等)也有微妙的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就是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各种成因的所在吧?
记忆(memory)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时间、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个体的大多部分记忆都是在最初接受信息时形成的。最初记忆形成个体对事物的最初认识,随着个体经验的增多,有时个体对事物的记忆与认识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时形成的记忆,就是重构性记忆。
定义:重构性记忆是指在原初记忆、最初记忆的基础上,个体对记忆的进一步加工和整合。
切记一切故事都源于记忆,其本质是“故”而基本无关乎“事”,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心理医生不要关注当事人讲了什么故事而是思考如何讲这个故事、讲这个故事为了什么。——李克富
记忆是重构的以前的故事,故事是作为当事人认同的沉浸在过去的部分往事里。那如果在咨询师的协助下对当下或者以前重构后,记忆会是啥样呢?能做到吗?
参加点评训练营的过程就是记录的过程,记录下来,成就成长的历史。我在这段时间里快乐而欣喜,希望能看到成长的痕迹。在以后的时间希望也能记录下来,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可能故事所赋予的意义也不同,成就的历史也会有不同?只要是当下的真实感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