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不到3 % 的人关注了
阿贺reading
你真是个特别的人
◆ ◆ ◆ ◆ ◆
文 | 阿 贺
01
上一周我读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收益很多,所以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这本书中的收获。作者在撰写《亲密关系》时,目的是希望提供给人们一张路线图,引领人们穿越亲密关系的复杂景致,并主要着眼于亲密的伴侣于婚姻关系,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自助手册或个人发展指南,也是作者和他妻子的个别经历,或作为一对伴侣时所得到的教训和突破。
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7.8,我觉得很值得一看。看完之后你会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能用到,也会给你很多启发。本书从亲密关系的开始→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新的起点这个顺序展开,其实我比较喜欢前部分讲的内容,也就是在启示之前。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爱人或是朋友家人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亲密关系。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是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似乎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中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觅得理想的伴侣至死方休。即使最后得偿所愿,有时亲密的关系也会成为负担。在最初始的兴奋与希望褪去之后,不满与挣扎可能随之而来,而我们往往就会陷入复杂的情绪困扰之中。
我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和陪伴。虽然每个人的亲密关系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许多人把需求和感觉当作爱,许多人相信吵架时一定有一方对,一方错;许多人经常想操纵或控制另一半;许多人甚至害怕爱和亲密!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练习,拿出两张纸,分别写下你和伴侣从初遇到如今发现的所有优缺点。表上每一项,优点加10分,缺点扣10分。最后看看你的亲密关系是正还是负,大家不妨试一下。
书中提高的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月晕现象”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读完之后我发现作者把那种感觉表述的很到位。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许多偶像明星受人仰慕追捧,其实他们也是凡人,不过是象征着人类宏伟、强大或者美好的一面罢了。我们能够看到的不过是他们光彩绚丽的一面,被他们这一面所迷惑,进而看不到事实。
谈过恋爱的小伙伴们可能都知道,恋爱的开端叫做“热恋期”。我们被彼此吸引,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但人一旦坠入情网,就会对对方产生过高的期望,最后就会掉入幻灭的深渊。沙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被蛊惑了!如果那个无赖没有对我下药,我才不会爱上他!”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其实,无论男女,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心中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中情人。就像男孩们心中的“仙女姐姐”,女孩们心中的“白马王子”,从各种小说和影视剧中我们已经勾勒出了梦中情人的样子。所以长大后,我们就一直等待着那个梦中情人出现,但你会十分困扰,好像没有一个对象符合我们心目中梦中情人的所有特质,他们可能都拥有其中的几项。最后,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那就是选择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他变得和我们的梦中情人一样。找到了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改造的过程就开始了。但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作者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但昨天的讨论中,我觉得作者说的太理想化了,我们很难做到不对别人抱期望。而且,如果期望成真了,我们就不会通往地狱,没有成真的话就会通往地狱。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
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
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想法。
如果不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就可能会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有点难看的脸色,以期望达到暗示的效果。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很多人认为需要某人就是等于爱他,但其实不是。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们就不是真的爱他。我们只是想从他们的身上获得满足感,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
作者在他的婚姻出现紧张情势时审视他的内心后才明白,如果他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他就无法快乐起来。在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当你了解期望和要求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悦,并且双方都要承受压力、失望和愤恨。
这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期望伴侣给我什么?如果我放弃这项期望呢?”如果你愿意放弃期望,那么你的直觉就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你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灵魂去处理。(我觉得这里有点玄乎,哈哈!)如果你愿意放手,就有机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自己的心里,不假外求。大家可能觉得奇怪,如果我放手了,那么我们怎么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呢?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中早已拥有一切时,才会有的错误想法。我觉得这境界很高,一切都是向内求,与外界无关。就像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的一样:“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透射出来的结果。”这和王阳明的心学的核心思想:“此心具足,不假外求!”又不谋而合。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部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君子。要完成这个目标,无非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类似高考这样的外部的方法,古代的儒生就是这样从读书识字到考试考取功名。日常生活多观察自己的举止行为,用圣贤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慢慢达到君子境界。这个路径的本质我们叫它外求,就是向外求方法,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身边的环境或经历不断的影响自己。第二条路便是向内求,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只是被纷繁复杂的环境给影响了,佛家里讲的贪痴嗔慢疑。所以,需要跟自己内心的心灵对话。而王阳明就是走的这条路。(摘自百家号:月儿说综合)
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佛家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来被占据的空间释放,让后被爱所填满。我们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的一切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02
幻灭这里作者指的的是当我们的热恋期结束后,我们的药效退了之后的感觉——通常是糟糕。可能这个词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感受,愤怒、绝望,甚至背叛。但其实,这个词的意思是不要被错觉所迷惑,让我们能够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在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都群都不起作用时,幻灭就会到来。我们就会做出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做)、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都会还回去)、自我放逐(破罐破摔)。我们会逃避,会不愿想这方面的事情,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矛盾产生之后,我们可能会选择妥协,但妥协并不能完全满足任何一方,因为彼此都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处理。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信任对方,越来越对彼此的爱没有信心。我们源本应该用爱来疗伤,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我们却让怒气将距离越拉越大。
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1、怒气可以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情绪,甚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2、生气可以让对方产生罪恶感,能够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人们当有罪恶感时,就会产生恐惧,一旦恐惧就容易被操控。相反地,爱意则能够让我们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用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责怪或则指责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便成长了。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亲密关系的状态,我们不妨放下自己的立场,去寻求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你的伴侣也会跟着改变,如果你觉得对方没有改变,往往是你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立场。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就像我们在日常同伴侣的相处中和伴侣争吵时一样,我们不妨想一想,争论中赢过了伴侣,你的心情就会好吗?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吗?对方也许在等着机会报复呢。反之,双赢的策略却能让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因为你们知道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发生摩擦时,如果能够提醒自己,对方和我一样无辜,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很多时候我们伴侣之间生气的导火索可能是因为对方没有及时的回复消息,或是没有给予相应的关心等。但种种让我们生气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伴侣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一肚子气,只是在等着机会发泄出来而已。行为只是借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你能够对自己的情绪百分之百的负责,你说出的话就是绝对 的事实。如果不能,你就还有可能责怪、指责对方,自以为是,并且自我防卫。
每一次亲密关系发生了危机,我们都会认为问题是外在的,但其实这些冲突代表的是自己内心的冲突。在亲密关系中,“我觉得好像......,我认为......,你让我觉得......"等字眼其实是在逃避自己感觉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争吵。而学会与你的伴侣沟通,分享情绪的由来则会让你可以不再把你的伴侣看作敌人,而让对方站在你这一边。既然你的情绪由来已久,说明早在你认识对方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对方也不是造成你情绪的祸首。另外,同你的伴侣分享情绪的由来,也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情绪的每一个小细节。
我们可以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要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另外一点就是学会聆听你,就好像是在听你的自己的心对你说话一样。心理学上有一种空椅子疗法,大家不妨做一个尝试。就是搬两把椅子放在房间里,做好准备,然后人先站在两把椅子的中间,诉说让自己烦恼的情境。再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对他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和委屈。起身,再离开自己人的椅子,坐在他的椅子上,让自己完全成为他,说出他想说的话,说出他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完全放掉他,成为自己,说出听了他的话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复沟通,直到新的体验和感受代替了原有的体验和感受,人会因为成了他,而变得慈悲,心变得更大,从而完成一次修复性情绪体验,不良情绪被化解。(摘自百度经验)
我们可以冒一下感情受伤的险,因为除了自以为是的立场和与人争吵的不快以外,你并没有什么好损失的。只要真的有心,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自己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都是如此。当燃也有些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愿去追寻真理,而情愿筑起心墙来确保自己的安全。或者我们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愿做个快乐的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牺牲了我们所爱的人,把他们当做敌人来看待,离他们远远的,或者我无情地攻击他们。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立。我们心里想要的事物,才是造成不愉快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自毁倾向,即我们的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寂寞,以及对自己的憎恨,这些心魔一直在阻碍着我们的快乐。批判和恶行不可能是真理,只有能够激发爱、喜悦和良好沟通的帮助与想法才是真理。
03
如果不能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权力斗争,我们就可能进入第三种偏差行为——报复,也就是又爱生恨。当然,报复比由爱生恨更严重,因为恨不一定会报复。其实,想要知道你和伴侣之间的互动有没有夹杂着报复,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你觉得你的伴侣的行为是想伤害你的感情或者说的话和举动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么很可能你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转化成了报复,这是非常糟糕的。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你受到伴侣的报复时,痛苦虽然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却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逃避、不愿意面对,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和苦难。许多宗教和哲学中都提到了怎么脱离苦海的方法,但没有一种是教我们逃避、攻击痛苦或者放纵自己。相反,每种方式都是教我们用平静、富有同情心且不伤人的方式来面对。 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成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能加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
书中也提到了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在和伴侣争吵中,其中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就想象自己正在看着一面镜子进而转化成自己和自己对话。如果伴侣说你自私,而你为自己反驳,那就表示你内心深处一定也相信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自卫试的辩驳只会加深你对这个信念的恐惧。相反,如果你接受对方的说法,你会有机会把这种罪恶感摊在阳光下,这样你就不会被它所控制了。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装,我们就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有时候,当伴侣对我使用言语攻击的时候,最好的响应方式就是感受并自行消化心中的不快,而不反击回去。同时,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应对,用温柔的语调诉说真心的话,能收到惊人的效果——对方的攻击会转变为真诚的感觉分享。一个巴掌拍不响,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要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即使你的伴侣缩在壳里不肯出来,即使对方还想一直吵下去,或是完全不了解有效沟通的原则,都不要紧。只要你有用爱来解决问题的决心,你就能想出实现目标的方法。
如果你在争吵时能停下来想一想,感受一下驱使你争吵的痛苦并接受它,你将会改变自己,也改变你的亲密关系。“承认自己有错”能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一点,同时也是沟通中的转折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罪恶感似乎与所有潜意识的痛苦都有关联。如果我们不愿意认错,就是否认自己的罪恶感,也就是否认痛苦,我们会继续认为我的痛苦是伴侣的错,因而怪罪、排斥她。如我们能够认错,我们就能原谅自己的错误,然后,伴侣通常也会原谅我们。
04
经历”幻灭“之后,我们要经历的下一步就是”自省“阶段。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我们所有的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内心。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发现,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是哪些事让你产生了好人与坏人、对与错,以及一人一半的想法。
诚心检视反映在伴侣身上的你的内心世界,可以让你真正地、心平气和地了解你自己。即使你所发现的事物,一开始可能显得丑陋不堪,它却也让你得到了一个机会去了解,在你心中,没有什么事是你不能去爱的。爱能让从前你觉得丑陋的事物也转变成爱。对自己百分之百地负责,不但能让你的亲密关系起死回生,还能让一部分的你——你认为早已死去,或从未存在过的那部分——也活过来。
读完这本,我有共鸣的地方,但也有不赞同的地方。可能是我境界比较低,我觉得作者说的过于理想化。只能说努力往那个方向靠近吧!我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确解决了很多问题,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成长。大家不妨也读一读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END
普陀朝圣(游记)
棍棒之下(短篇小说)
上门女婿(短篇小说)
我对于你,你对于我(诗歌)
独处,一个人的安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