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
西板桥河南,现在联华超市路南,有一家兰州拉面馆。十多年前,第一次进去的时候,那里还是个狭小黑暗的破屋,三四张油腻腻的桌子,顺着黑乎乎的楼梯,上面还有一个小阁楼,似乎到处都是灰尘和蜘蛛网。一口大锅就支在门口,不过,吃客到不少。我算不得美食江湖中的老饕,但不挑剔,上得了某某雅居,也下得了大小排挡,到哪儿都吃得香,都能咂摸出滋味。因此,这样的店面,我也光顾过几次。
兰州拉面其实就是牛肉面,什么时候驻足姜堰的,不得而知,但其辣火够劲的重口味,却吸引了一大帮食客。到这里吃面的,都不太讲究,就为吃那一口热腾腾,火辣辣的,直吃得眼泪鼻涕横流才过瘾。特别是寒冷的冬天,这间店早早开门,给赶着上学上班的人们提供很实在的早饭。你只要一踏进门,门口白铁皮案板上,一大块面团就开始在师傅的手里揉来揉去,抻长,拉开,又啪啪啪地在案板上使劲摔打,真真切切的响声,像是一种安慰,伴着腾腾热气,在清冷的早晨,那经过一夜消耗的饥肠就不自觉地泛起强烈的食欲,急切地等着一大碗冒着热气,铺着一层薄薄牛肉,还有一撮碧绿芫荽的拉面端到你面前。跟前就是大碗的油辣子,整瓶的醋,胃口轻重自己决定,我见过最口重的,来小半碗辣子,小半瓶醋,又自己抓一把芫荽,胡乱搅拌一下,便甩开腮帮子,呼啦哗啦的大声吸着,桌上摆的是劣质的圈纸,无所谓,这是必需品,擦嘴、擤鼻涕就指着它了。
兰州拉面实在,扛饿,如果一大碗不够油,可以加汤加面,不加钱!这是规矩。
与江城武汉结缘四年,那热干面的味道始终接受不了,除了芝麻酱的味道,干巴巴的没有汤汁,更没有配料,一星半点儿肉也不见,不免寡淡,但是襄樊牛肉面货真价实,口味浓重,好吃看得见,印象极好。
姜堰本地的早餐,鱼汤刀面曾经是主打,也是特色,其间又有雪菜肉丝面、羊肉面、镇江锅盖面、重庆小面,油泼面,各种盖浇面掺杂,但如今统领面食江湖的,是牛肉面。姜堰牛肉面以王五、刘记、董记三家为龙头,各有分店,生意都不错,也有自己新创品牌的,电视台附近一家“兴达牛肉馆”,号称在乡下自己养牛,自己宰杀,自己配料煨制,吃了几次,确实汤清味醇,滋味独特,可以与三大巨头一拼。
姜中南门西侧,有一家王五牛肉店,女儿读高中时,偶尔能挤出时间,便去解解馋。满满当当一大碗,一个女孩子家,居然能连汤带水,全部消灭,很令我高兴。说也奇怪,胃口好,考试成绩就好,这几乎成了一种暗合。每次大考,我都陪她一起吃碗牛肉面,心里就踏实许多。
后来,女儿离家求学,每次回家,都要去这家牛肉店回味一下,有时坐了一夜的火车,也要直奔这家店,先吃一碗面,然后才有了到家的感觉。每次依依不舍离家前,也要去吃,以解思乡之情,饱口腹之欲。
妻偏爱“酱油面”,就是常说的“阳春面”,佐料里一定要有白胡椒和米醋,还非要有一个鸡蛋,最好撒上蒜叶或芹菜末,这是她做学生时养成的饮食习惯,婚后,这种口味一直没变,我也把这道平平常常的面食做得娴熟,深得她的赞许。接受一个人,包含她的喜好,体现在味道的承认与接纳上,原滋原味地再现,才能给人踏实安定之感。
妻不喜欢牛肉面,后来陪着女儿去几次,还是不甚喜欢,却偏偏喜欢上这家刚出锅的麻团,芝麻糖的,每次都要美滋滋地吃上一个。牛肉面也吃一些,只小半碗,另一半自然归我。她看中这里自家酿制的酱油豆,每吃一口,都要贪婪地放上几粒,边吃边说好吃好吃,说跟小时候家里做的一样鲜美。我们一家人就这样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吃得猛,下口重,还要另加雪里蕻、姜丝、酱油豆,连汤带水悉数下肚,额头沁出细细的汗来,打一饱嗝,一身酥爽,特别是头天晚上酒多了,早晨用牛肉面一压,宿醉顿消。
王五牛肉面还有几家分店,都是老王五的姑娘们开的,总店在香园,那家做的糕很地道,可惜我早忘了滋味。一家在振兴路,中医院东侧,兼卖自家灌制的香肠,去过两次,都见熟客切一盘香肠,煎两个鸡蛋,边吃边聊。府东菜场附近有一家,熟客也不少,味道大同小异。
历史久远的,当属刘记,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以精湛的厨艺,独到的口味,货真价实的牛肉产品享誉大江南北,这是广告宣传词,不过,开在梁徐镇上的刘记,牛肉烧饼倒是特色,全牛席也做得不错。姜堰书城东侧,原笑笑茶楼改成刘记旗舰店了,不知生意能否像老店红火。西板桥北,有一家董记,吃过一次,记不得味道了,也不知有没有分店。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在家自己做早饭,摊饼、下水饺或馄钝,喝粥、啃大炉烧饼,偶尔也买些面包之类的,也自己做牛肉面。通常都是拿熟牛肉“炸汤”,多放“水辣椒”,一定要配上足够多的香菜,还要多加朋友送的“甜生姜”,食欲旺盛时,还再加上一个鸡蛋,这样的早餐绝对算是奢侈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