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呼啦” 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又是窗户上为了保温钉的塑料布,被凛冽的北风刮得直响。紧接着又听到低沉的念字声,很慢,有些字不确定,音念得也不准,我试着睁开眼睛看看,但是感觉头上方,房顶上的灯光有些刺眼,迷迷糊糊蒙上头继续睡,又听到有录音机按动开仓和关仓的声音,又好奇,从被窝里探出脑袋,看见母亲枕头上放着一本大概《新华字典》那么厚的书,有字有图,母亲用粗糙的手指,指着上面的字,用方言念着,就像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学认字,有时候还颠三倒四,自言自语,絮絮叨叨。我好奇母亲用这个机器做什么,我也好奇母亲一天书没念拿这么厚一本书做什么。拿这么厚的一本书做什么?
母亲,兄弟姐妹八个,她是女孩中的老大,很自然的,要看下面五个弟弟妹妹,帮父母做里里外外的家务和田地里繁重的农活。母亲心灵手巧,勤快,爱琢磨,心心念念想学个手艺。她特别喜欢裁剪衣服,之后再夜以继日地用脚踏缝纫机做成成品。做好后母亲会让我们试穿,看看行不行,合适不合适,体会她亲手做好的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那种满足和成就感。在那个穷困的年代,农村人一年到头,只能依靠不值钱的农产品变卖几个现钱,收成不好的年景,把农产品交到农场,往往是算不出账来的,还得倒贴给场里!有个手艺活,能挣点现钱贴补家用,是母亲特别向往的事情。就这样,母亲一个农村妇女,一个字不识,一天书没念,开始艰难地学起了裁缝。从那天起,我陪伴了母亲大约一个冬天。没有钟表,母亲的时间概念是白天看太阳的方向,晚上听公鸡打鸣的次数。母亲开始费力地认字,计算尺寸,理解文字意思……当时我大约是四年级,母亲利用冬天农闲的时间读书、看图、学习,反反复复,好多好多字不认识,就问我。这个冬天,母亲没有叫过我起床,半夜里我只要醒来就不再继续睡觉,我看我的课本,母亲不认识的字就问我,好多时候前面刚问了,后面再出现这个字又忘了,母亲就很自责,遇上我也不认识的字,我就查字典教给母亲。后来为了母亲方便,我又教母亲学习拼音和自认为形象易懂的认字方法。
这个冬天过得特别快,期末我的成绩考得特别好,我更爱书本、更爱读书了,我体验到了好成绩带给我的荣耀。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我自己多少是有点儿自豪和小骄傲的,我特别会给同学讲题,好多时候能给老师分担一些判作业、辅导同学功课的工作,这些给我带来了更大的自信。同时我也发现,书本为我打开一扇门,将我带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想象的世界,让我有了想去追随和实现的梦。现在回想起来,我喜欢书、喜欢阅读,胜过漂亮的衣服、精美的首饰以及化妆品,是受了母亲无形的影响,后来我选择做教育这行,也是因为教母亲认字,获得了认可和最初的成就感、价值感。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自己也有了孩子,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还好没有放弃过读书学习。我每每以书为师,并践行学以致用,把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用得不亦乐乎。有个生动的例子: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认知天性》,里面讲到一个词————“内化”理解,这个词深刻地教育了我,以后再面对孩子不会的题目,我就不会急于让孩子一下子弄明白,不会发脾气,告诉孩子可以放一放,过一天,三天,一周,或许我们什么都没做就明白了,这就是“学习改变认知,认知改变行为”。还有,学了心理学后,我知道了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并且抓住敏感期给孩子做英语启蒙,现在,一年级的二宝能用英语给我指读书。(这当然也得益于我看了好多家庭英语启蒙的书。)从书本中学到知识,再去践行,然后才能总结出经验和心得,真正把知识内化!
之前给孩子买书多,到现在给自己买书多;之前买杂志、育儿、英语启蒙,到现在买经典、哲学、文学;之前埋怨孩子学习不够勤奋,到现在自己每天五点钟起床读书;之前我给孩子读书、讲题,到现在二宝用英文给我讲故事、读小说;之前自以为是,到现在能够理解、包容更多的人和事;之前只管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到现在心里能装更多的人,想去利益更多的人…… 我成长了。
最近进行了一个很深的反思:之前好为人师,而且还不自知。
回想母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该早起了,该去读书了,该背诵了,也没有问过我作业写完没,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几……母亲身高不足一米六,又瘦又小,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一年四季,手脚忙不停。母亲从不说什么东家长西家短,我从小听得最多的是邻村某某家祖上积德,他们家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考了一个中专),每每听到母亲说这些,我心里就暗暗地想,我也一定要好好念书,走出农村,让母亲脸上有光。
想到这里,我就特别敬佩母亲: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学会了自己心爱的手艺————裁剪衣服,还开了自己的裁缝店,不仅给一家老小做衣服,还能有第二职业,有一份收入来贴补家用。每当在学业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寒夜里母亲为了这个家努力的样子,艰难学习的历程,这时心里就会生起力量,就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去克服困难,因为我的起点是比母亲高一些的。我告诉自己不可以逃避,就这样一点一点克服困难,现在回头看,我没有因为困难放弃过。
在养育孩子方面,我做得远远没有母亲好,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也在反思:将来孩子们从我身上会学到什么?我能够给孩子们留下的又是什么?
一直匆匆忙忙赶路,不觉已是不惑之年,回头看,最大的感受就是: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改变,先从自己开始!要改变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改变认知,认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习惯,习惯带来蜕变!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我们都忙着赶路,同时也别忘记感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