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有人问做学问的功夫不真切怎么办,阳明好不客气地指出,知道致良知却不肯实实在在下功夫,只在语言上反复解说,只会越说越远越糊涂,而致良知的方法,必须自己去探求,必须一步一步走,扶墙挪动、庭院徐行、千里奔走,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从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阳明用禅师讲法的故事告诉大家良知的作用,用“麈尾安在”一问,让大家哄堂大笑的同时,深深记住了良知在整个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可谓是舍此其谁?读到这里,我也是忍不住笑了出来,仿佛看到一个风趣幽默的阳明站在学生中间,高举着致良知的大旗,大声喊着“下功夫,下功夫!”。
人有虚灵,方有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只在人心一点灵明。日、月、水、火、石,是自然界的物体,良知则是天理中的准则,物体是依据天理准则而运行变化的,天理主宰着天地万物,也主宰着人的心性,只要顺其良知的发用,天地万物都在我良知发用流行中,都会为我所用。一朋友用岩中花树来批评“天下无心外之物”,阳明所对“”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目之所至心亦至,然也。
圣人之知如春天之日,贤人如浮云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良知象一面镜子,本体中的良知原本没有差别,只是受外物蒙蔽,各人自检、克己的修养程度不同,镜子的明净程度也就不同了,但靠着日之余光,一定可以辨别黑白,只要我辈立志修养,就一定可以走出阴霾享受阳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