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一路走来,都在做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选择继续读研;还是选择上班,选择结婚,还是选择分手; 选择继续工作,还是跳槽,或者更细微的选择;你选择在空闲时间做什么,这些重要的或者细微的选择,左右着我 们的命运。
有句话说:人生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的。决定我们成为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确实是这样,我们做出的大小选择,决定了我们今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之后的结果,经由时间的沉淀,也左右着我们的人生。相信大家都知道选择很重要,相较于过去有时候的身不由己,现在的我们,选择显然要多得多,不过,同时纠结和 犹豫也变更多。
生活中我经常看到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不做出选择。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呢?因为选择就意味着不确定,每个选项后面都是不确定的答案,各有利弊,又或者选择涉及到 了跟其他人的沟通和协作,比较难。种种情况,让我们很难选择,或者是犹豫不决。不选择,也会导致一些现象。比如说,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抱怨。我本来不喜欢这个专业的,我妈说这个好就业,让我报。 我本来不想跟他结婚的,都是爸妈催的紧。表面上是爸妈作的选择,其实还是自己的“不作为”导致,是自己选择了让他人来做属于自己的选择。 其实不选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就是选择让“预设选项”作为自动选项,或者变相的让别人来为自己作选择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选择呢?因为犹豫,或者不选择,是有一个好处的,那就是长期困在里面可以避免做最终的选择, 这样也就不必为选择错了而承担责任。甚至还可以抱怨别人,这不是我愿意的,都是别人做的选择。选择什么,没有办法给出统一的标准,该怎么选还是要回归自己,选什么都要承担相应的结果,同样的,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也是要承担后果的。除了不选择,还有一种选择,叫做不得不选。意思是,虽然自己做出了这件事情,但是认为是被一种力量或者人逼迫的,不得不做,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用这样的字眼去表达自己,“我不得不做这件事情。”比如说,工作的时候,有同事不够给力,你就不得不多做一些,或者在她这边花费的时间多,当你做的多的时候, 就会有抱怨的心理,为什么你不能努力一点,为什么你不能怎么怎么样。或者是在婚姻中,我们会觉得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事情,要不没人做啊。你是否也经常会觉得,有些事情,不管我喜不喜欢,想不想做,我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其实这种说话的方式,本质上在偷偷转移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淡化自己的责任。你想想,你是真的不得不做吗?就像领导指导下属的时候,有时候是自己过度担心,他做不好。事实上,让每个人去尝试,培养一下,基本都能做好,只是我们自己担心而已。我觉得在使用“不得不”这样字眼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被一种不知名的力量所驱使,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回避责任的方式。实际上没有这股力量,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必须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我们要记住,并没有那么多的不得不做,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们回避责任的一种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妈妈每天都在抱怨为家庭牺牲太多,每天要为家里面的人做饭,觉得好累, 牺牲好大,孩子们还不知道感恩。于是,他就告诉这个妈妈说:你以后不要做饭了,你不是不得不做这个饭的。有一天她就没有做饭,她跟孩子去商量,孩子也很开心,孩子说:“你知道吗,你每天做饭我们去吃的时候,因为会听到你的抱怨,我们也很有心理压力,其实我们吃的一点都不开心。”说出这句话,大家都开心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在推卸责任,就是你自己选择做的事情,你觉得不这么做,你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好妻子,好员工,等等。但其实你不做也并没有什么,甚至,你认为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最后还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很多莫名其妙的冲突 跟压力。
选择,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一件事。而一些选择决定了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人,往往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很多时候,当我们认为没有选择了,他们却看到了不同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面对一些很难选择的时候,棘手的事情,往往经常是 2 种应对方式。要么忍受,要么战斗,要么你赢,要么我赢,要么支持,要么反馈,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是这 2 种选择。
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双赢的选择,双赢的解决方法? 史蒂芬·柯维博士提出一个观点,叫做第 3 选择,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 什么是第三选择呢?它意味着我们协同一起达成一个更好的结局,举个例子来说。 有一位妈妈因为女儿的学校突然把音乐课给取消了,非常生气,于是跑去学校质问。 一位老师告诉她,学校要求增加阅读和数学的学习时间,所以就拿音乐课开刀了。 一般情况下,如果老师这么说,家长也就只能抱怨抱怨学校!但这位妈妈就不一般,她说:咱们肯定能找到同时学习音乐和基础课的办法。那位老师也被激发了:对呀,音乐里不就包含着数学思维嘛。于是爱好音乐的家长和一个愿意研究的老师合作开发出一系列通过音乐来讲授数学的课程。这就是第 3 选择。用第 3 选择的方式,我们会发现,原来你有很多选择,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会减少以后后悔和错失机会的概率。那想要做到第 3 选择柯维博士提出了 4 种思维方式。
第一种思维模式叫做:我看到自己
我看到自己,在这里的意思是“看到我自己的内心”。相信你很容易就能说出自己的职业、年龄和生活状态。但是你真的知道自己的意识是怎么支配行为的吗?当你有情绪的是时候,现在掌控你的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情绪?很多人完全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所以,这需要你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处于什么状况,你都有选择的权利。上面我们也说过了选择中有一种心理是认为:我是被逼的。不是我的错,这其实是推卸了责任,这是你的选择。当年柏林墙倒塌,东德有士兵开枪打死了不少翻墙的东德人。后来法官审判他们时,问他们为什么开枪。他们说“那是上司的命令”,法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命令你开枪,但你可以有选择将枪口抬高一公分的权利。找到自己,看似容易,其实挺难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被情绪牵引,或者碍于面子,或者其他什么的,所以,我们要 经常提醒自己,此刻的选择是我自己做出的。
第二种思维模式:我看到你
有些选择,涉及到跟别人沟通或者协作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对方。“我看到你”这个思维模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把别人当做完整的人来看待,听着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你的选择跟对方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带着各种标签看待对方,比如说,他不讲理,他是狡猾的人等等。当你对他怀有偏见的时候,很难去找到第 3 选择,彼此尊重是达成协同的前提。有一部有意思的战争片《荒漠求生》,讲的是英国和德国两个敌对国家,他们两架飞机在互相击中对方后,同时坠毁于挪威的荒野,飞行员们跳伞后发现这地方只有一个屋子。窗外下着大雪,他们只能挤在一个屋子里,他们由充满敌意、斗的你死我活的状态,最后变成了生死之交。 所以说,当我们不是再给对方贴标签,而是真正看到对方,不再敌视对方的时候,解决方法才会出现。
第三种思维模式:我找到你
除了那些自己能完全一个人搞定的选择,生活中还有很多选择,会涉及到跟别人沟通和协助,来一起最终完成这个事情。这就涉及到我们的第三个思维模式,当你和对方协商,但是对方却充满了情绪,或者说充满了戒心,这时候应该怎么进行第三选择呢?这时候需要我们找到冲突点,而不适合采取原始社会惯有的回避或者自卫的方式。 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时,最好的方法是邀请别人与你沟通。所以这里对倾听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在两个人情绪都激动时,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学会同理性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让一个情绪下降的最好的方法,让他诉说,听听他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表达自己。倾听和理解对方,才会降低他的防卫心理,缓和情绪,之后才能有转机。
第四种思维模式:我和你协同
我和你协同的意思是,邀请对方来一起参与,我们共同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中。 当然,这里得有前面几步作为基础。头脑风暴是这一步经常使用的方法,大家敞开提建议,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不过,协同不仅仅和他人,和任何事情也可以达到协同。比如说,航班延误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抱怨,或者不知所措的呆着。还是可以跟自己说:“正好可以忙里偷闲,静下心来休息或者逛逛,也挺不错的。”这其实就是和 “航班延误”达成了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