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文字,有高雅,有世俗,有白话,有隐喻,大概就是曹雪芹幻化成各种各样的人在告诉我们生命本应该拥有多重可能性,而你永远要记得你的青春。
在那样的青春王国里,你越来越没有办法去评判到底哪一个是好人,哪一个是坏人,如果你知道他们是为何出发。而你会欣赏永远的青春,虽然那段时光短暂,有活泼,热忱和无所不能的憧憬,也有迷茫,焦虑和自我忧伤的挫败,一切都没有定性,甚至是连世俗里的性别都没有定,所以当你看到涂口红的小男孩,看到很爷们的小女孩… …请不要诧异,因为他们还在好奇,也还在探索,只是他们需要一个指路人带着他们进行最终确定。
就像宝玉一样,我们都很喜欢这个至情至性的小男孩。在阶级固化的世界里,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要活的像一个人。所以宝玉爱人的本身,他总是欢喜的,体贴的。他喜欢姐姐妹妹们,然后有一天看到秦钟这个小男孩,竟然这么温文尔雅,生得这么漂亮,宝玉也很心动,就想跟秦钟在一起玩,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去读书。
有钱人家总是会出一笔钱办益学,目的是为了抓本族内孩子的教育。贾府的地位,那必须是领头的,所以宝玉要去读书了,长辈们都觉得高兴,而实际上,去了学堂,到底是不是真读书,那就是后话了。
宝玉出发读书前的辞别行踪很可爱。首先要告知长辈,比如贾母,王夫人,这里基本上交代几句“好好读书”就略写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人就是宝玉的父亲贾政,宝玉怕父亲,本来想着父亲要是不在,就偷偷溜了,结果那天父亲刚好在,宝玉就得硬着头皮去。不出意料,还是被父亲说一顿,大概就是说宝玉不争气这样的狠话,其实很伤人。
贾政,或者说是“假政”,其实曹雪芹会在青春王国里讽刺这样一心投入政治,而逐渐僵化的人,他们代表着一种父权的威严,好像必须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贾政把宝玉骂了一顿还不够解气,还把送宝玉去读书的身边的佣人也叫过来,骂一顿,问他们都是怎么看少爷的,怎么没长进。其实,这些佣人也很无奈,因为他们只是送宝玉去读书,至于读成什么样,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贾政的逼问下,几个佣人嘴巴里念出了几句文章,似乎是为了要解释,我们在学堂里是有学东西的,只是这些佣人小男孩可能就是在门口听见学堂里的读书声,无聊的时候小和尚念经一样,跟读跟读,也没用功,没念几句就念错了,简直编不下去了。贾政一听就知道是什么鬼,心里已经被逗得哈哈大笑,但是表面上还要装得一本正经。我是觉得,这样的父权可真累人呀。
因为贾政所代表的就是那一群做官的人,读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取功名,去做官,目的性非常强。所以那些四书五经必须滚瓜烂熟,俗称必考项目,知识点。而用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说四书五经不好,那确实是珍贵的经典,值得诵读,只是八股取士,目的性太强,就固化了,人性中的美就没有了,而类似于《诗经》这样的作品,往往歌颂的就是美,关于美好的感觉,美好的体验,还有人性里灵动的东西。
我记得我那会儿上学的时候,并没有听说什么美学,新课标要求的读物里也没有那么多对于所谓美的重视,更多的是榜样故事。前阵子,翻开一本书,原来现在最新,新课标的读物,对于美学,美育的重视如此之高,真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亦是喜悦,因为你要在这信息爆炸,匆忙的时代,随时随地调动自己的五官体验和心灵感受是一种能力。就像宝玉看到送自己上学的佣人们被骂了,还会去安慰他们,没关系的。而佣人们也害怕被打,只能说:我的小祖宗,只求你听两句话,乖乖的。
再说到贾政的父权,也许从他的角度讲,宝玉就是一个叛逆的小孩,一点都不听话,不长进。而所谓的不长进,可能只是在家长眼中,宝玉没有按他的规划走而已。我们的大部分作品里,也都带过,略写这样的叛逆,仿佛不被歌颂。仔细一想,可能在脑子里,还留有印象的就是那个削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哪吒。
但其实,哪吒也是很可爱的,不是吗?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叛逆,这并不成立。
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不是你的,你不会,也不可能拥有他,你只是暂时作为监护人,照顾他,所以,你应该要很小心,很用心地去对待他,并且无比珍惜这段时光。
你要做的,是让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僵化的人,不必高高在上的,而是试着去听一听孩子的话,去问一问孩子的想法,然后你只有了解他,懂他,你说的那些话,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否则,你挂在嘴边的大道理,其实都是讲给自己听的,孩子听不懂。
整个小说里,挺悲哀的就是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因为贾政仿佛永远都没有学会这门功课。简单来说,就是:父权不是威严,而是要学会微笑,心平气和。
这一点,梁启超先生做得非常好。
否则,冰天雪地里,宝玉远远地给父亲磕头的画面,不会那么意味深长又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