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这个小案例基本能够说明搭建知识体系框架的3种思路。
一是从问题出发。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去追问反思,去咨询请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梳理、总结重复出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确定其前因后果,在讨论中明确其适用边界,在追问中规划行动目标和具体做法。
从问题出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更容易地对不同信息、能力进行赋值。换句话说,能明确对自己最重要的信息。明确书中哪些信息点最重要与明确哪些信息对我最有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能力。明确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后,可以很快地在A1和A2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校正。
二是从点到网。针对同事的经验之谈、部门总结的实战技巧、网上看到的短文贴士、翻书得到的名言警句……进行分析和整理,写出一些便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榫卯合缝的对接信息。
碎片化学习本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是大部分人的碎片无法拼接。而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将碎片搭成高楼,拼出全貌。
三是从网到点。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慢慢地,把根据书本整理出的便签填充到框架的不同位置,把其他书的知识或各种来源的信息也填充到这个框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填充进去。
【I:重述原文】
What:
该便签描述了搭建知识体系的3种思路
why: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收到的都是碎片化知识,很难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导致自己在面对一些知识时知识被灌输,却没有真正内化。
how:
①从所需出发。在自己遇到问题时,去根据具体的问题去找相对应的书籍,然后反思、总结,明确对自己所有用的信息。
②积小成多。将碎片化知识及时进行整理,然后逐渐搭建知识体系
③从大到小。精读一本书,把书中的每一个标签放到不同的知识框架中,然后实践后的问题也及时补充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很强的方法论的书籍,但不适用于小说等体裁的书
【A1:关联经验】
案例故事:
2021年下半年,人生第一次做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整本书思维导图,当整理完时,逐渐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来一周七天,每天选一个习惯去实践和应用。但是没有把实践后的感受或者知识迭代放入知识体系中,所以过了那段时间,现在再回想起来,也只是有个大概印象。如果要做成培训教材的话,又要重新梳理
案例反思:
其实自己的故事算是运用了第三种方法,但是这样读书的速度就会低很多。
以终为始,从问题出发,效率是更高的
【A2:规划应用】
目标:下周日之前梳理出高质量沟通类书单,并选一本整理出至少一个方法论,作为课堂内容一部分。
行动计划:
①本周日,通过豆瓣,搜索出5~7本沟通类高分好评书籍
②选一本进行泛读+精读,选择一个具体的方法论,然后进行实践、应用
③将实践、应用的案例梳理成课堂内容,下周六上课时给学生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