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一个人,需要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又需要用多少言词来表白心迹?对一个人的深情,要不要整天没日没夜、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要不要逮到一个机会,便向周遭人群、向全世界近乎疯狂般到处传播、炫耀?
不对深爱之人随时赞美,随时颂扬,随时吹捧,随时甜言蜜语,随时搞一些浮夸式的浪漫,便不是深爱吗?反而是爱的衰减,爱的淡薄,爱的抽离吗?
须知,有时候爱人间的相敬如宾,真不如彼此间的真心相守;有时候爱人间的如胶似漆,反不如彼此间的平淡如水;有时候爱人间的相濡以沫,远不如彼此间的情意深埋,彼此相忘于江湖。
有时候,深爱一个人,只需你知,我知,便已足够。
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深情,不用任何表情,不用任何语言,只需一个眼神,平平静静地一瞥,一个回眸,一个对视,便已沉重得无力承担。
莎士比亚诗歌《怎能把心中的崇拜到处传播》便是写给误解诗人对其情意减淡、减弱的深爱之人,诗人不但把自己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强、加深的情意表白清楚,更是诗人关于自己不愿把心中对深爱之人的强烈爱意与真心崇拜到处传播、炫耀的原因,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写作手法剖析透彻。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直抒心意,告诉深爱之人,自己的爱在爱人眼中看来很是微弱,甚至是冷淡,但是诗人强调,他对爱人的爱并没有任何改变,如果有的话,那也不是减弱、变淡,而是比之前更加狂热,更加强烈。
诗人解释说,他之所以不愿意把他心中的爱与崇拜到处传播,是因为他觉得那样做的话,就等于诗人把与爱人之间的美好、纯真且无价可衡量的崇高爱情,看成是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普通商品了。
接下来,诗人开始回顾二人刚开始恋爱的时候,那时正值春天,诗人与爱人刚刚开始热恋,诗人整日里像一只歌声婉转清脆的夜莺一样,每天都尽情咏唱深爱之人,以及爱情。
诗人的欢快歌声从春天唱到夏天,直到了盛夏时节,诗人才终于“停止歌吹”,诗人说他并不是因为他的深情在盛夏时节变得不满足了,不那么畅快尽兴了,而是诗人觉得他对深爱之人以及他们的爱情都“歌吹”得恰到好处,不能再往前越一步了,那样便有点过了。
像夜莺,如果万籁静止,只有夜莺在狂欢歌唱,尽管夜莺的嗓音嘹亮悦耳,尽管夜莺的歌声美妙动人,但是一旦歌唱得过了头,夜莺独特清丽的歌声,也会变得和普通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一样普普通通,给人的感觉和意味,就没那么别致和深悠了。
诗人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诗人情真意切地告诉深爱之人,当时的他就像夜莺一样,有时候他会尽心颂扬爱人,尽情宣示爱情;但有时候,诗人也会恰如夜莺,适时变得沉静少言,默默无语。
诗人在深爱之人面前所显示出的爱意,也许在爱人心中会觉得没那么狂热了,可那不是诗人的本意,诗人的本意是怕他若像歌咏没有休止、永远不知疲倦的夜莺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扯着嗓子赞美、吹捧的话,那样就显得过于频繁,就有点太过头了。
而到了那种程度,那种地步的话,深爱之人就会对诗人感到讨厌,感到反感,感到烦心;到那时,诗人就担心会永远失去深爱之人了。
那样的结果,诗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为了能一直守护深爱之人,为了能永远守住爱情,所以诗人才选择适可而止,停止歌咏,也停止把他心中的深情爱意与无限崇拜到处传播!
在两个彼此相爱相守的人之间,哪里需要时刻挂在嘴边的蜜语甜言?如果蜜语甜言过多的话,就不仅仅会显得言不由衷,更多时候会让人觉得是花言巧语、虚情假意了。
爱得越深,言词越克制,有时候,在两个彼此相爱相守的人之间,适时会心的一个微笑,适时会心的一阵沉默,反而更显出情深,更显出默契,貌似无情却有情,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也!
莎士比亚诗歌《怎能把心中的崇拜到处传播》附录如下:
怎能把心中的崇拜到处传播
英国·莎士比亚
我的爱加强了,虽然看来更弱;
我的爱一样热,虽然表面稍冷:
谁把他心中的崇拜到处传播,
就等于把他的爱情看作商品。
我们那时才新恋,又正当春天,
我惯用我的歌去欢迎它来归,
像夜莺在夏天门前彻夜清啭,
到了盛夏的日子便停止歌吹。
并非现在夏天没有那么惬意,
比起万籁静听他哀唱的时候;
只为狂欢的音乐载满每一枝,
太普通,意味便没有那么深悠。
所以,像他,我有时也默默无言
免得我的歌,太繁了,使你烦厌。
(梁宗岱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