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欣赏不来那种很文艺的文艺片,过于抽象或是过于强调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会让我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出戏,也许是因为太多的不理解吧。
但文艺片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情感的注入而有了灵魂。
有个人表达,也有感同身受,有理解,也有思考……
这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一个名字——毕赣。
▼
亚热带季风的河岸 梦中的麦荡
初识毕赣是在黔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覆盖的山林里。
雾气重重,每个人各怀心事,我跟随毕赣进入了一个时间混乱的地方。
在麦荡,时间是倒着走的,甚至让人觉得时间是不存在的。
就像画面里那些奇怪的景象:
明明是去“花和尚”那里找侄子的陈生却遇到了长大了的卫卫。
女孩从河这边坐船到对岸后,拿了风车再从桥上却回到这边最开始离开的地方。
在黑漆漆的理发店里和已经离开的妻子拿着手电筒说故事。
而这种种似乎都在证明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这里的一切都是男主头脑中的幻象,他也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在这里具象化,成就了一切的不真实。
没错,这个故事就是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
电影里面的演员全部都是素人,而且很多都是因为毕赣的亲戚朋友关系才会出演。
这种方式拍出来的电影,里面的乡土味和情感表达却显得异常真实。
而毕赣的“老姑夫”正是男主陈生的饰演者,那首《小茉莉》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啊。
时间线不是线性的,叙事也是如此独特。
这样扭曲着,电影也好看了。
▼
关于“那种电影”
“它的结果我当然知道,当然知道很多人看不懂,当然知道很多人可能会不喜欢。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呢?我们还没有选择过。在还没有选择过的时候,现在多了一种机会。所以我觉得它是个特别有趣,值得纪念的一刻。”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之前的访问中有人向毕赣提问:
数据显示,现主力观众群显示多来自于二三线城市,这和文艺片的受众群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批观众往往都更喜欢“那种电影”……
全场都笑了,大家都知道“那种电影”是指的什么。
毕赣说:为什么我们就要认为,他们只配看“那种电影”呢?
全场都不作声了。
我想起自己出生的那个小城市,电影院里排片最多的都是现在上映的商业大片。
对于投资方来说,电影本身如同一场豪赌,而文艺片似乎是最难收回成本的一类电影了。
如果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在导演自由表达的同时还能小小地盈利,那么这些文艺片导演是不是就能有更多资源去进行创作,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那他们应该看什么呢?这是一个疑问,不知道。从此以后他们的观影经验里面会多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他们可能很难理解,就像看一幅绘画一样。等他们的生命经验发生改变以后,他们肯定不会想起其他的电影,而会想起我的电影,因为我的电影是珍贵的。”
如果是我,我应该会感到庆幸。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回忆起那个跨年夜,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在凯里潮湿氤氲的画面中度过的新年。
那些晦暗不明的台词与情节,似乎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有人说,《地球最后的夜晚》会不会载入影史难说,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一定是可以载入华语电影的营销大事件中。
买《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场的电影票,和自己的爱人在电影结束最后时刻相拥接吻……
一吻跨年的口号,零点的场次,煽情的宣传语,当这些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的疯狂转发的同时,也成就了电影的高预售。
《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额破亿——这是文艺片的预售记录。
当时就有不少人冷眼旁观着这个过程和结果,不是唱衰,而是赤裸裸的担心。接着便是上映后的口碑与票房断崖式下跌。
也能理解,怀抱着大嚼荤腥心情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却只看见端出的一盘蔬菜沙拉。
而大部分被营销带进影院的观众,或许并不熟悉毕赣,也没有看过他之前的《路边野餐》。在看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传片时可能会更多的误以为这是一部“好看”的悬疑片。
大量混沌模糊的意象和符号,让电影的节奏慢下来,也让它变得暧昧晦涩。
从高票房到大众口碑崩盘,这是它的营销策略决定的,用路人缘换票房,把片子换成《路边野餐》亦然。
这种商业上胜利却导致口碑反噬,倒不必过于在意。
反观,数千万的大投资让电影的阵容更强大,镜头更华美,但这也让《地球最后的夜晚》失去了《路边野餐》带来的那种充满元气的生猛和粗粝。
那个人们在曾看到的无拘无束的天才影子却变得黯淡。
▼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故乡是许多大师的出发点。
比如莫言的高密,鲁迅的未庄,沈从文的湘西……
《路边野餐》里,毕赣的思想依托是他的故乡凯里,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那里的人某种独特生命节奏,可以感受到人生无法把握的孤独和迷离。
《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毕赣依旧以凯里为背景,那种生命节奏仍在,但除了梦境,似乎没有更多的什么了,所谓的“和解”,也缺乏足够的情感依据。
电影在各界取得平平反响甚至恶评,究其原因可能是毕赣并没有超越他的乡愁,没有在影像中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东西。
更多时候,毕赣试图在他熟悉的乡土上建立起自己艺术的安全感。
但他并非一无是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足以证明,毕赣在制造影像范围的确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才华。
他很耐心地营造他的梦境,电影中诸多细节都有它的用意。
熟练的镜头调度、密集的细节设置、似梦非梦的叙事处理,这些都难能可贵。
戴锦华说,对于毕赣这位充分显露才气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要小心这样捧杀了他。
她还谈到了自己的担心,担心很多年轻人发现毕赣的电影在市场上很成功之后,也会学他一样玩长镜头,并标榜自己是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首先还是需要原创性,而不是投机取巧,我们得成为我们自己,才知道要想表达一些什么。”
对于毕赣来说,如果不满足于重复,不止是致敬,走出“安全区”……
期待那个独一无二的他。
文lime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