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王立宁分享过一个故事,讲的是她的一个咨询案。
一个妈妈过来咨询,说:“我的儿子奇怪的都不行了,上中学了我要给他转学。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他转了学了,因为这个我还买了房了。结果呢,他说给我转学我就死给你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班级里有几个好朋友,而这几个好朋友又是班上的后进少年。非常的不堪,调皮捣蛋,不好好读书,早恋,给同学写小纸条,搞事情,跟老师对抗。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给儿子办转学,让我的儿子换个环境,不要被别人影响。”
我听了以后就跟这个妈妈讲了一个概念,我让她给儿子一个评价,用任何一种事物评价都行,比如说动物啊、植物啊都行,看她的儿子更像什么。
那个妈妈说儿子像个仙人掌,不能碰,一碰就扎你。儿子讲话都不好好讲。
我问她:“仙人掌会成长在什么环境里?”
那个妈妈听了以后就停了一下,她的反应极快:“你这老师怎么回事啊!我等你的咨询等了一个月,我花了那么多钱排队,你现在却在攻击我。你以为我听不出来你在含沙射影吗?你在说我的家里是沙漠吗?你都没去过我家你怎么知道我家是沙漠……”
她一直讲,语言极其犀利,用词极其的刻薄。
我有将近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所以我还兜得住。
我就一直笑着看着他,我说还有呢?还有呢?
她说:“你不要以为你态度好我就没有愤怒了,我告诉你,我得投诉你!”
我说好,我如知道,还有吗?
她讲讲讲,讲了几分钟,她突然停下来了。
我之前都讲那个力的法则,就是当对立发生的时候,你不去还击,好了,那个力会慢慢的减弱;如果你去还击,那个力则会不断的增加。
我全部承接那些那些负面情绪,其实用承接这个词还不准确,其实就是消耗掉了,那个力根本过不到我这里来。
那个妈妈说哎,对不起老师,我有点激动。
我说没有关系,我能理解你。
她问我她刚才是不是有点像刺猬。
我反问她:“有人这么说过你吗?”
她说:“我老公天天说我像个刺猬。”
我问她:“刚才你说儿子孩子像什么?仙人掌长在哪里?”
这次她明显没那么愤怒了,她回答道:“沙漠呗。”
我又问她:“你们夫妻之间的情感是不是琴瑟和鸣的?是不是家里相濡以沫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和颜悦色的?是不是这样的家庭氛围?”
她说那应该不是。
我说:“所以如果就情感作为唯一的衡量元素,你家庭的环境是像干枯的沙漠还是像一个阳光雨露具足的花园?”
她说那肯定是像沙漠。
我再问她:“所以沙漠里长仙人掌奇怪吗?”
他说不奇怪。
我说:“好了,我们换一个动物,能动的。仙人掌是植物,不能动。沙漠里还有什么动物?骆驼对吧。我们假设一只骆驼离开了沙漠,来到了一个环境非常好的地方。它看到了一只小白兔,它好想和小白兔做朋友。于是它说小白兔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结果那个小白兔会说你等一下,我吃完饭就陪你玩。骆驼就伤心了,为什么伤心?因为它明明看到小白兔早晨刚吃饭,上午又吃饭,现在还要吃饭,这分明是借口和托词嘛,不想跟我玩,你就说好嘛。它敏感因为在它的概念里是三天吃一顿饭就好了,不会一天不停的吃。所以它没有办法理解小白兔的行为,它认为小白兔是不想跟他玩,找了一个托词。两个人的认知不同,两个人生活习惯不同,他们没有办法玩到一起去。”
我说:“你的儿子就是一只孤独的骆驼,他从沙漠里出来,找到了另外几头骆驼,他们玩在一起,他们讲的话他们之间互相能懂。如果你的儿子从这个沙漠出来了,碰到一个幸福具足的大熊猫说我爸爸妈妈昨天又吵架烦死了,那个大熊猫会说你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吵架,好奇怪的,我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然后说我昨天又被我爸揍了一顿,那大熊猫说哎呦好奇怪为什么会揍你呢,它爱你还来不及它怎么会揍你呢?它没有办法理解,它们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办法产生同频和共振嘛。
所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他的本色和他的内核,这个生命的内核是怎样的,他一定会……人是以群分的。所以一定不是那几个小朋友影响了你的儿子,而是那几个小朋友的行为和你儿子产生了共鸣。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一样,他们的认知模式一样。
假如我是一块吸铁石,一会儿我走出这个房间,左面是铁钉,它一定是伤人的,右面是纸片,它一定不伤人的。那你告诉我会吸什么?我会吸铁钉,对吧?所以,不是铁钉的存在是风险,而是我符合多少这个铁钉风险发生的这个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是我的内核了。
所以我经常会讲,你看,人是有能量的,我们出来了以后,什么样的能量会碰到什么样的人、事、物,环境对个体是有影响的。人之所以会被影响,是因为个体的不稳定性。如果个体是稳定性的,他就不会被影响。”
我举个例子:“一个被尊重的孩子,一个从小长在爱里的孩子,一个从小被父母坚挺的孩子,去网吧推开门一看,光着脚丫,抠着脚丫,吃着泡面,抽着烟,打着游戏,那孩子会转身就跑掉,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办法待在这样的环境里。那相反的,如果一个不懂得自我尊重和不被尊重的孩子,他进入这样的环境,他一定好开心啊,这就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们就说这个概念是父母一定要明白的概念。”
我跟那个妈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告诉她:“你去对应一件事,你不要说你儿子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去寻找一下他们的共性。”
那个妈妈回去了解了一下那几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回来以后跟我讲了一句话,她说发现那几个孩子的家庭都不幸福,都是支离破碎的。
我说:“所以呢,是你要给他换多少环境。换多少环境,它依旧是那只骆驼,它依旧是那仙人掌。反而你可能给他换了环境以后,他有更多的不适应性。所以你应该要改变的是孩子的内核,也就是养育这个个体的环境,阳光、空气、土壤、水,是不是具足。
没有一个农民会对着一个长歪了的瓜骂,没有,他只会反思明年我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给这个这个瓜营养,他只会检讨自己的行为。
那我们培养孩子呢?多时候我们都会背道而驰。
我们养牛养马,我们都要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或者5年的专业学习,我们养育孩子,我们学过多少啊?所以我说,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质。
父母之所以会不断的成长,一个是透过孩子的果相看教育的因,一个是透过因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和格局,不断的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和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