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配了一副看遠看近的眼鏡
沒辦法了,每次上課時看遠沒問題
但只要學員拿了講義或書來問問題
一拿到跟前,眼就花了
是步入中年了,心裡要準備:本來有的東西會一個一個的掉了
不過,若把這樣的視力變化當成隱喻
這或許也不是壞事
年紀大,視野就能放在更遠一點的地方。
上個月和太太聊起孩子的功課
太太有點擔心家裡那個「不太花時間在課業」的國中生
「看他不讀書,唉~我在意的其實不是他的成績,而是擔心他不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太太這樣說著。
我:「ㄣ!其實這個孩子把日子過得很從容快樂,看他常倒着一杯水,在陽台看著小說,吹着自然的風,我其實很欣賞的。我也想要孩子可以學會努力,但我不想讓孩子為了學會努力,就把他這種從容變成緊張了。」
從事心理工作的我,知道這種從容有多難得
從容,幾乎在每個小小孩子身上都找得到
但在長大的過程裡,常一個不小心,就不見了
等有天發現太ㄍㄧㄥ的時候
想要回頭學從容,都還不是那麼容易呢!
太太說:「其實這樣說也是有道理,我們總是想到未來,但我們又不知道未來是不是一定會變成那樣,然後就拿著對未來的擔憂,要孩子現在承擔,一不小心,他當下本來可以活得快樂的狀態就不見了。」
是啊!成人因為看得遠,這是優點
但若只聚焦在遠處的憂慮
就常常會趕走現在的快樂。
但「不遠慮,必有近憂」
我們是這樣學的啊!難道錯了嗎?
這句話,確實是有道理的
但我們也都知道,人生,其實是一個個的「現在」所組成的
不論如何,我們只能處在「現在」
如果我們用遠處的憂慮來趕走現在的快樂
這樣累積出來的人生,會不會太可惜了?
大人,喜歡看得遠,因此深思熟慮,常說年輕人太衝動
孩子,喜歡看得近,因此想做就做,常覺得大人顧慮太多
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
在旅行時,我常喜歡長時間在山裡走著
從當天來回四、五個小時到連續幾天
在走路時我發現,假如我一直想著目標還有多遠?
剩多少時間?
一站一站的時間要怎麼掌握好?
若我走路時一直想著這些問題
就會心急、就會想要趕路
如此,風景就不見了
所以,眼裡若只有遠方的目標,視線就會離開了每個「現在」
但如果我完全不管目標,像雲一樣飄游,可以嗎?
這樣走也不是不行,許多時候還會感到愜意
但若是在太陌生的國度、太深的山裡這樣走路
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危險
當我覺得有危險,也會讓自己變得心慌
如此,不但失去目標,也會失去風景
經過幾次的旅行,我發現,最適合我的走法就是:
知道目標在那裡
也知道正朝著目標前進,然後,就大方的把目標「暫時給忘了」
把空間留給玩耍
讓自己可以隨著當下性子,赤腳坐在一條溪邊、走入一條小徑
只要心裡隱約知道目標還在,就把大部分的力氣放到現在
這是我最喜歡的走法
這種走法,就是看遠也看近
看得見未來的要去的目標
也記得在當下享受快樂和隨性
持續的移動視野
能讓我心裡安靜處在當下風景卻不迷路
寫到這裡,我得到一個小小的結論
活在當下,不代表不理會未來;
而放眼未來,也該極力避免拿走我們所處的現在。
他們其實不是彼此競爭的
而該是相互看顧的
經常強調「活在當下」的一行禪師
同時也強調因果智慧的重要
現在的因,會是未來的果;
越過時間理解因果邏輯,藉此決定現在的行為
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認為放眼未來的唯一目的,其實要讓我們「現在」的每一刻,都能充滿意義
從這裡我不得不談,把敘事治療的「偏好(prefer)」加入「未來」的思考,對好好活在當下有多麼的重要
「我真心喜歡成為一個好好陪孩子成長的父親」
「我真心想成為從事木雕創作的人」
「我真心想要超脫輪迴,我想成為一個好好修行的人」
如果帶著這樣的prefer進入未來的圖像
那一個父親割捨可以每個月多賺兩萬元外快的機會
假日在家裡陪著孩子的當下,是充滿快樂的
一個年輕人辭去工作,埋首一堆木頭木屑之中,生活清貧、身體勞苦
但這樣的「當下」,依舊是飽滿的
一個修行者,用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練習回到每個呼吸,用正念慈悲去回應每個當下,他會是滿足的。
這些都是「未來」、「當下」彼此贊助而產生的美麗
我們可以想像,若這些未來圖像裡,放的不是個人想要的生命樣貌
卻是自己沒有感覺的將來
或眼裡聚焦的不是對未來的期待,而是對未來的強大焦慮
用這樣的未來引導我們的現在
那我們的「當下」真的就會跟我們自己失去了聯結
我想,這樣的問題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
明天,我就會取回我配的眼鏡
這件事,讓我充滿了期待
因為活絡兩種視野,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