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作品——《万历十五年》。黄先生以其创新的大历史观的方法细数明代中晚期历史以及相互之间的因果构成。着实让我叹为观止,在此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首先,我想说说何为大历史观。在我们通常的学习上,历史的叙述一般分为两种,编年体和纪传体。我们熟悉的历史巨著例如《史记》、《左转》等均属于这两种别类。这种方法优点在于简单明了,叙述得也很详尽。但是黄先生提出,历史不是孤立的,在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中可以看出很多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可能会给一个王朝的兴衰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这好比我们熟知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扑扇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实就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这一年究竟发生了哪几件小事,又对明王朝的最终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那一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时出的试题是“无为而治”,这应该可以看出他对于生活的厌倦已经超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于行动了。万历皇帝朱翊钧9岁登基,和众人想象的皇帝生活不同,幼年的万历皇帝一直生活在首辅张居正给他量身定制的框架之类,经史子集无一不晓,连练字都被斥为奇淫技巧,不敢再从之。这一情势直到1582张元辅去世才有所缓解,而到1587年,万历皇帝终于觉得再无人能对他掣肘,过去的种种往事也涌上心头,他降谕工部,要工部如实查报,张居正在京内的住宅没收归官以后作何区处了。由这则上谕可见,万历的心中已有蝴蝶闪动……
我想大家对海瑞的名字都会有些印象。1587年11月中,已经官居二品的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人们对他的生平行事一直褒贬不一,他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直到作用。他看到别人的饥寒疾苦而引起同情,同时看到别人被欺压而产生不平。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仅仅是得到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出于牟利,他可以选择别的职业,如果为士做官,则应当排除一切利己的动机。这样一位肱骨之臣却成为了当局任事的障碍。在他的死讯传出后,负责人事安排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去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安排了。由此可见,当时明帝国的政治措施已经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不得不说,王朝的最后结局早在此时,就以埋下伏笔。
书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将来的警戒。作为读者,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细小的问题最终导致大的麻烦,这种辩证的逻辑史观也应该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时常提醒我们防微杜渐,看待问题要宏观,处理问题要微观。才能更好地做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