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下午,我又收到了豆瓣的私信提醒,原来是2021年度社区报告出来了,回望这一年,读了42本书,这一数字是去年的二分之一,但是数量并不能显现我平凡日子的闪光之处,还是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一年究竟看了哪些震撼人心的书:
一、提升我们自身修养,明心见性的书
吉竹伸介的《想呀想呀想不停》里,他随身带着日程本记录生活不期而遇的灵感。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整个人生也是由我们任意使用的啊!生命经不起等待!那些你觉得过于干净,过于光鲜,过于金贵的东西都比不上你的人生耀眼!只有你使用他们,让他们和你的人生发生联结,它们才真正属于你!只有它们有了使用痕迹,它们才真的像岁月一样,和你有了斩不断的情意。而喜好是会转化成其他形式的,比如说我们的习惯,我们的见识,我们的信仰。
潘宗光教授的《心经与生活智慧》教我们不被过往的认识或观念的作用所局限,如实地觉知当下的环境与事物;认识到事物的空性,主动做出改变,从带动对立面来改善现状;用四圣谛来寻求超越:确定问题所在,找出问题根源,确立解脱的目标,制定解脱方案并执行。
二、辅助自己兴趣爱好,充盈人生的书
电影《亲爱的,新年好》的原著是张丁丁的《只在此刻的拥抱》,子枫的角色原型周达雨离开像在琥珀里生存、被凝固了的生活节奏中,不再当一提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区别不大的葡萄,她这颗小宇宙要放光,哪怕还不知道理想在哪里。而白百何角色原型白树槿勇敢断绝自己长年累月的如扭曲阴暗的藤蔓般的情感,将其连根拔起。任何美好的遇见,最后都有可能消失,就好像突然被清空的聊天记录,你还没来得及保存。但是啊,一个人,要有承担这些消失的能力。“人,不是因为了解才在一起,是因为想互相了解才在一起的啊。”
詹姆斯·P.霍根的书籍《星之继承者》阐发了从亿万年前鱼爬上岸,到如今百舸争流,奋发向上,都是为了向上争先的道理。而推理过程中,遇到了“查理和人类实在是太相似了”这一瓶颈,打破固有认知,提出人类进化其实是在另一个星球上完成的,委实新奇而大胆。宇宙奥妙无穷尽,探索外太空和内心宇宙的征程无止境,尽管我们自身环境存在诸多限制,我们仍不能放弃内心的理想,为了那团火,我们要奋斗终身!
三、开拓自身信息视野,延展生命长度的书
李善友的《第二曲线创新》讲述企业创新实现跨越增长极限,同时也能让我们窥探到个人突破事业瓶颈的秘密。我们需要从科学与哲学的认知底层出发,凝练跨越增长极限的方法,找到可迁移、自相似的同构性。把核心的能力和流程拎出来,抽象化出另外一件事情。创新是在第一曲线中专注地投入多样性和创新,这样做的好处是:拉长、延续第一曲线;培植某一个变异成长为未来的第二曲线。
拉娜·奥迪什的《从白大褂到病号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的病患,站在患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医患关系,推动清晰沟通在医疗领域的运行,并发现,原来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可以是互相信任,共同前行的。为此,医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自我检视;以搭乐高的心态了解患者的病史;让患者参与到决策中来;运用圆环理论做好安抚工作。
书到底要怎样读呢?
有句民间谚语真的是我们真实的人生写照:“夜里想好千条路、醒来依旧卖豆腐”。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是抛弃读书数量给自己的挫败感
我最近几年也有读书做总结的困惑:为什么每年读书不少,真正戳中自己的书却那么少呢?那些每年读书150+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为什么就不行呢?
其实我们压根就不该去思索这样的问题。读书数量反映的只是一个数字,我们真正从书中汲取到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我今年只看了一本书,但我从中收获良多,应用到了我的生活中,那我也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二是解决“看不进去”的问题
不妨设置一个期限,比如一周,比如两周,在规定期限内看不完要么是兴趣不大,要么是不适合现阶段的自己,消化不了,不如暂时搁置,以后再议。
而针对没时间的问题,大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汲取书中的营养,比如听书,比如看书评和推文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媒介去找寻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应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不要当成任务去完成,否则会削减读书带给你的优质体验。
三是做好笔记
读书笔记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自己多次阅读的书目,要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更新。注意在云端保存,让自己有迹可循。用拆书稿、演讲稿等多种方式去督促自己将知识更好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衡量我们读书成果的方式,除了读书笔记,还有读书分享,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跟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进行交流,让你的能量传播出去。
书,应该成为滋养我们人生的一束光。而这束光能否真正照拂我们的人生,需要我们去明日的驻足,去翻看我们想看的书,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进一步去应用到实践中。
别急着走!还有彩蛋!
我结合小伙伴的推荐书目,总结出了以下书单,我们不妨去走出舒适区,看一些从未关注到的书目类型:
张晨晖《跑步治愈》;
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游戏》;
费曼《Six Easy Pieces》;
晏殊《解厄学》;
金惟纯《人生只有一件事》;
瑞·达利欧《原则》;
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
黛安娜•帕帕拉《孩子的世界 : 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冯军旗论文《中县干部》;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案主翟宏英主创。
以下各帽人员协助:
白帽:周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