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网络上观看了段老师的个案,案主是一名初三的女生,刚好也是我们组护航的孩子。我对凡凡的了解是,她一个特别通透、畅开的女孩子,特别喜欢他的开朗、快乐,有啥说啥。
孩子的问题是看到作业不想写,不想动,有烦躁和焦虑的情绪。孩子妈妈的介绍是早上叫不起孩子,有些时候孩子还发脾气。其实针对我对这个孩子家庭的了解,我也觉得他们晚上睡得太晚了,但是有些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和他们探讨这个问题。经过段老师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孩子意识到多学习一分钟就能够有多一分胜算。中高考的孩子比的就是时间、效率。针对孩子的起床气,老师仅让孩子想象未来的自己,看着不愿起床的自己对话,还给出了一些有指导性的建议,妈妈和孩子互相监督,逐渐达到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如果做到晚上早点睡,孩子是愿意早上起床的。对于孩子写作业烦的问题,孩子认为烦作业是60%,烦老师是40%的原因。接着老师引导孩子和他的数学老师,也就是班主任对话,经过和老师的对话,孩子知道并深信老师一直会站在他的身边,随时支持他。
紧接着又让孩子看着写不完的作业谈感受,又给出了一些优化学习改进学习的策略。尽量让孩子减少想的时间,多去问,多去做。通过想象中和同学的对话,松动孩子的限制性信念。最后让孩子再次看着眼前的作业的画面,问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并给建议:可以买试卷,做题,研究错题,知道自己的弱势,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去补课。
辅导结束后,孩子的起床气和面对作业的焦虑、烦躁竟然都没什么了。
通过今天的个案,我也发现自己内心的限制性信念,原来可以通过内心的对话来松动。愿意睡觉,不愿醒来的孩子都是没有梦想,如果有了梦想,人是会被叫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