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乡下人是真的“愚”吗?

  说起乡下,你可能立即联想到大片的黄澄澄的原野,庄稼人灰扑扑的脸庞,着朴的乡音,浑浊的眼睛,一个目不识丁,见识短浅的乡村形象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文字下乡这个篇章里,作者着力论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与现代化社会在文字普及率的不同;所谓的“智力"上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社会学根源。

    我们总是说乡下土气,这个“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乡下人不识字;我们总是将乡下与愚联系在一起,但我们划分愚的标准真的正确吗?

  乡下人“愚"的原因,大致可分为空间原因与时间原因。

    在空间上,我国的小农经济形式决定了我国乡土社群的固定性。与游牧民族形成的社群不同,以农业为基础的社群是不迁徙的。这就导致了农业社会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处于一个十分熟悉的环境里。他们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脾气很熟悉,对社会里每一个人的个性也熟悉。

  简单来讲,就是你闭着眼能从李家的炕摸到杨家的水井,隔壁老王今天聋拉着脸是因为他家母鸡不下蛋了。

    在如此熟悉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通过口头与肢体语言便可将意思表达清晰,自然没有文字的必要。

    文字,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需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面对一个陌生人,因此确立一个共同认可的符号体系很有用处。但对于都是熟悉的人的乡土社会而言,文字就多余了,所以文字才没有在乡下发展起来。

    在时间上,文字可以跨越时间,帮助人们记录过去的经验,从而形成记忆,为以后应对不相同的状况做准备。而在乡土社群中,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处于相同的状况内,他们所需要应对的情况是不变的且熟悉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而得到保存。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父辈的教导,循规蹈矩。因此,记忆对他们来讲是没必要的。

  总之,文字对于乡土社会来讲不是必要的,乡下人所谓的“愚”

也是环境所限制的。但中国社会总体是日新月异的,因此,文字下乡是非常有必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