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焦虑吗?你有痛苦的回忆吗?你自卑吗?你的童年快乐吗?......
你的答案有几个是“YES”,或者说肯定和否定孰多孰少呢?
曾经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YES”。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即便瞬间蒸发了,也不会有人发现我的离开,我很孤独,也更加自卑了。
与这本书的邂逅,我开启了一段与自身的对话之旅,开始倾听自身的声音,这本书把我从一片混沌的泥泞中,拉到对面,仰望天空,看到了晴空万里和漫天繁星。
1. 童年的伤真的不可愈合吗?
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这句话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在阿德勒看来,童年的伤害本身,并不会对人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人们之所以觉得童年的伤很难忘掉,是因为我们自身不想忘掉,童年的伤是我们的一个借口而已。
小明有很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他很怕出门和人讲话,而他把这一切归因于童年的不幸,他觉得父母的离婚,让他有一个破碎的童年,不开心的童年导致他很害怕与人相处。
其实,从自我启发的角度,我们做与不做,想不想做,都取决于自身的内心,与其他事情毫不相干,其他的归因只是我们为不做某件事找的借口。
二. 永远难以摆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心理负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卑,所以我非常明白自卑者的痛苦。
高中时,我觉得自己学习不好,个子不高,长的不好看,胖子,这些都是我自卑的来源,我内心非常羡慕那些每天昂着头,走进教室的同学。
我不敢和同学交流,怕他们瞧不起我,我不敢表达我的情感,怕遭到别人的嫌弃,我变得异常敏感,会因为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突然吐痰而内疚,是不是觉得我太丑想吐?听到周围的人突然咳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影响到他人了?
我就像一个蜗牛一样,躲在自己的壳里,稍有异常,便立即躲进被窝,却没有收获他人的好感,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把自己孤立,不与人来往。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努力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绪,告诉自己,别人不是这么想的,这只是我自己的情绪,实践证明,阿德勒是对的,我渐渐有了朋友,周围的人都说我变得开朗了,在不断的正向激励下,我开始慢慢的探出头来,硬着头皮去面对现实世界。
我发现,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恶意中伤,没有想象中的歧视,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所以啊,任何事情本身都无法困住我们的生活,困住我们自己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如果你选择勇敢的去摆脱束缚,迎着风,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长为你想成为的样子,任何苦难和痛苦,都不应该也不会决定我们的未来。
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