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说的是黄金的产地——丽水。
这一句又说了另一种值钱的玩意儿——玉的产地——昆冈。
昆冈就是昆仑山。
那可是中华民族的神山,所谓的“万山之祖”。
说它是神山,那哪位大神和它有关系呢?
王母。
我们现在都让电视剧给带偏了,以为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妻子。
实际上,她们只是同事关系而已。
玉皇大帝是众仙之长,三界中阳气的代表。
王母娘娘是女仙之尊,三界中阴气的代表。
分工是不一样的。
传说王母就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瑶池。
昆仑山在哪儿?
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从新疆、西藏,一直伸延到青海境内,全长接近2500公里,总面积达到了5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
昆仑山确实很大,但这个概念是我们现代人的概念。古人也知道昆仑山大,但它大到了什么地步?有没有比昆仑山更大的山?实际上,虽然古人并不能确定前面咱们提到的问题,但是古人没有纠结。
或许有更大、更高的山,但是我并不清楚。眼前的这座山就很大了,所以目前我就承认它是最大、最高的。我想这应该就是古人给它命名的时候的想法吧。
于是它就有了名字——昆仑山。
您看看昆。上部分是日,下部分是比。
日那不用说,代表的是太阳。
下部分的比,实际上代表的是众多的人聚在一块儿。
这个写法可以有两种解读。
1.众多的人在太阳下劳作。
2.太阳下面的一座山,山里住了一群人。
但无论是哪种解释,都说明了一个观点。昆仑山地区的文明是较早产生的,在很早以前这个地方就已经有人类在活动了。
也就是因为这里很早就有人,所以才会较早的衍生出神话传说的人物,比如王母。
接下来咱们聊聊玉。
今天咱们看到的玉的写法是三条平行的横线,由一条竖线连结起来,在第二和第三条横线的右方有一个点。
这样的写法是在隶书中才决定下来的,距今不过只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
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换个说法,甲骨文出现在3600-4000年以前。
那么,在隶书出现之前,接近2000年的时间里,玉的写法是怎么样的?
实际上,玉的写法在隶书之前经过了两次很明显的变化。
最初在甲骨文中,玉是被写成了五条横线,由一条上下都出头的竖线连结的。
这是在描述,玉是由多个玉片串联起来的。
那为什么是五条横线呢?
因为玉从古至今都是高德之士的形象代表,这五条横线分别代表了玉的五种品德,分别是润泽温和如仁人、表里如一如义士、舒展飞扬如智士、宁折不挠如勇士、锐廉不巧如廉洁之士。
在甲骨文后期,五条横线被简化为三条横线,但意义并没有产生变化。
到了金文,以及篆书的时代,玉字引来了一次重大的变形,写法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王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但此时字意并没有产生变化。
字义的变化最早要追溯到隶书,到了隶书的时代,玉的写法就和今天很像了。
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们要来看另一个字——王。
我们知道,在古代,王代表的是国王,最高掌权者这样的身份。但王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荣誉称呼。
王是由三横一竖组成的,上面的一横代表的是天,下面的两横加一竖指的是“士”,士兵的士。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士兵叫做士兵?
士是古代的一个贵族阶层,是贵族阶层中最低级的一层,但依旧比普通老百姓的地位高。而当兵是这一个阶层的特权,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当兵的。而当兵也是士这一个阶层的人,向更高的阶层升迁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王,指的就是士中的领袖。
既然说到了王,咱们就再稍微补充一点额外的知识。
士这一个阶层在部队中的岗位是什么?是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
而真正在前线作战的人,被称为“兵”,而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只能是小型的战斧。
将帅,也就是我们刚刚说过的王,他们可以使用的兵器是特大战斧。
王虽然可以使用特大战斧,但真正需要他动手杀敌的机会并不多。一是因为在他之下还有众多的士和兵可以作战,其次特大战斧的重量也限制了王的作战持久性。
也就是说特大战斧更多的作用是表明身份而已。
但也不能将这一柄巨大的斧头走到哪带到哪?那怎么办呢?
腰间挂上一串玉制的吊坠,就成为了王的一种身份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