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本名;字文若,称荀令君,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此人有景韬晦略之才,曹操对其评价甚高,曾曰:‘文若,乃吾之子房’。
历史记载中,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其一,乃陈寿所著《三国志》中注:荀彧是“留守寿春,以忧薨”。其二,乃裴注传中的‘空食盒事件’,而在近期热播的《军师联盟》中,荀彧之死便是借鉴了后者。
那曹操赐荀彧空食盒是何用意呢?是真的要逼荀彧死吗?又或有其他用意?
荀令君为助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清证己身决心表奏于王时,其实荀令君已陷入窘境。倘若司马朗无罪释放,那就等于坐实了子建的罪名。即使是不获死罪,也要废黜其世子之位,最终的结果就是立曹丕为太子。这是曹操所不想看到的,毕竟他宠爱的是幼子子建。与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如找一个替罪羊。而荀令君的行为恰恰与曹操之想相悖,这便使得荀令君初陷困境。
而后,当曹操问及令君“何为私心,何为公允”时,事态便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荀令君讲私心,引出‘不忠不孝’四字,曹操便拿这四字做文章,以此来试探荀令君的心。“孤称王,加九赐,乘天子车驾,这些在令君看来都乃不忠不孝之事”?一句话,问的令君哑口无言。结果,只得到两个字的答复:失望!
是啊,荀令君最初之所以弃袁绍而佐曹公,就是因为他在曹操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平乱锄奸,匡扶汉室的理想抱负。所以,才愿为曹操肝脑涂地,献计献策。然,时至今日,天下未定,曹操却已背离了当时的初衷,不为汉臣,独公称王。作为忠义两全的荀彧又怎会不觉失望?
但,令君,聪明如你,追随曹公二十载,为何你还看不出曹操的心思所在?正如曹操所言:天下皆错看我曹孟德,今日错,明日错,何日不错?从曹操的一句:“孤可以终生奉养汉室,也可以永为汉臣”,就可以看出其实曹操称王并非是因贪恋王位,或也不曾想背离汉室。‘称王’,只是为了集中权利,以更好地应对孙刘之势,从而稳固汉室根基。然令君,忠义二字蒙蔽了你的双眼,遮掩了你的心智,你心中或许从始至今想着的都是“汉臣(汉室)”二字。荀彧,你带给曹公的,又何尝不是‘失望’二字!
曹操据此也看出了令君的心。事后,赠令君以空食盒。在令君看来,明面是再无汉禄可食,实则不过是曹操赐死而已。所以最后来了一句:荀彧明白,荀彧明白,大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也许朝堂之上,心机很重,权贵之间的较量也无需言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让旁人知晓明白。
但,我总觉曹操赐空食盒并无真心赐死之意。毕竟,曹操是重贤喜才之人,况他与令君相交二十载,令君也一直辅佐他左右,无功劳也有苦劳。况,令君死后,曹操的悲恸哀思之心之切,让人不忍卒读。
我想空食盒无非有两种寓意:其一,便是荀彧之想,自此终无汉禄可食,言下之意便是‘死’!如若不死便只能另择明主,但难不成真的要让令君去投奔孙刘,令君当然不会做此选择。所以,令君只能一死!其二:是否意味着曹公知道在此后的征伐谋交中,若想真正的统一北方,必然要集中更大的权利,而令君所谓的‘汉室’也必将做为牺牲品而不复存在?他或想:汉室即灭,令君不如随孤继续同行,我们一同振翅凌霄,傲视天下!其实,这或是曹操给令君的最后选择,而令君终摆脱不“忠义”二字的束缚,最后还是选择了为懦弱无能,空有心志的汉献帝献了身!
然,曹公的心又岂是我们能琢磨的透的?
历史,历史,过去经历过的事实,而于我们是几千年前甚至于几万年前的事,我们谁又能真正地授业解惑呢?所以,荀彧的死至今都是未解之谜,或许也就此成为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