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去年深秋,我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锦秋湖畔的祖籍华村。胡同口那棵老槐树还在,树下的石凳却换了新的。邻居大嫂说,旧石凳被雷劈裂了,大家本想换个一模一样的,最后却选了这块带花纹的青石。
“一开始都觉得别扭,现在看惯了,倒觉得比原来的更合适。”大嫂眯着眼笑,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跳跃。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心宽无是非”。
想起初回村子时,我仍带着在城里养成的习惯——计较每分每秒的效率,评判每个人的言行。看见孩童追逐觉得吵闹,闻到邻里炊烟觉得俗气。
直到某个清晨,我被窗外的鸟鸣唤醒,推开门,看见薄雾中的红瓦白墙外,几个老人在河边慢慢打着太极,他们的动作如流水般从容。
我忽然想起王维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从那天起,我开始学着放下。不再纠结于未回复的消息,不再为琐事烦恼。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才发现美景一直都在:晨光中露珠晶莹欲滴,午后的茶香袅袅婷婷,黄昏时归鸟成群掠过天空,甚至在夜雨敲窗时,也能听出别样的韵律。
村东头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陈爷爷。他经历过战乱,失去过至亲,却总爱坐在藤椅上给孩子们讲故事。有人说他命硬,他说自己是心宽。“心里盛得下晴天,也盛得下雨天,日子就都是好天。”
他的院子里种满了花,不分贵贱,月季挨着牵牛,兰花伴着野菊。问他为什么这样种,他说:“让它们各自开着,都好看。”
这话朴素,却道出了大度的真谛。
我开始留意那些曾经忽略的温暖:卖豆浆的大嫂总会多给我盛一勺,书屋里的老板为我留着想看的书,连村子里的猫都认得我的脚步声,老远就朝我脒下眼“喵″一声。这些细小的善意,在我放下戒备后,如星光般一一浮现。
深秋渐尽时,我登上村后土山。站在山顶眺望,房屋错落,炊烟袅袅,远树如黛。忽然想起苏轼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都是行人,何必背负太多是非上路?
下山时,夕阳正好。大嫂还在老槐树下坐着,招呼我喝她新泡的桂花茶。茶香氤氲中,她说:“看你现在的样子,比刚回来时舒展多了。”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但心里知道——当心变得宽广,世间便少了是非;当眼神充满善意,处处都是美景。
如今的我,学会了在忙碌中留一片心灵的空地。种花,听雨,看云,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不平凡的美好。
因为这世间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不在过去,而在你愿意放宽心的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