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词非常火
“高认知穷人”
列表里的某个群显示了这么一个词,仔细一看原来是群员们在聊关于认知方面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
不知道多少人认为自己是“高认知穷人”,但实际上,这个词只是披着一层安慰人的皮而已,实际上,哪有什么所谓的“高认知”“穷人”。
在没有外部因素,或者本人不想赚钱的情况下,一个想赚钱的所谓“高认知”的人,我认为他们是穷不了的
认知就是成功的前提
以教员为例
教员一生读过的书籍数量非常庞大,总数约为136524本,藏书总数为96473册 。
教员曾表示:“我一生最喜欢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夜不睡,但不能不读书。”
这些书籍涵盖了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包含了从远古到未来等一万多种丰富的品类。
因教员具有非常丰富的认知储备,才能在非常早期的情况之下看到抗战的未来,随后发布《论持久战》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包括投资大佬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
也都是对阅读非常上心的名人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
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都与丰富的知识储备离不开干系,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高认知穷人”呢?
我认为,因为那些所谓的“认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知。
近些年来,各大视频网络平台,个人成长这个板块的内容增长都非常多,它们讲了非常非常多的道理,不管是TED演讲还是其他的自媒体,每一期视频,要么跟你拆解某个公司,要么跟你讲各个大佬的传记
但是如各位所看到的那样,大部分人看完了视频,点完了收藏,好一点的还会发点评论,但实际上看了一大堆视频,甚至从早到晚都泡在这些视频里面,除了徒增焦虑这些所谓的“认知”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
为什么?原因在哪里?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见过某种人,你在和他聊某些事情的时候,才说完两三个字,就插嘴“我知道那个,不就是……而已”
分析出来的东西你看着,嘿好像还真有一套。但实际上这只是好友或者同事之间的谈资而已,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凸显“优越感”,但你要说实操,又会找各种理由推脱
这种算是高认知吗?我认为不算
《毛选》中,《实践论》那一篇写过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文章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所获得的初步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直接的、具体的,但也是表面的、片面的。感性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以及通过这些感知形成的感觉和印象。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活动,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理性认识是间接的、概括的,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是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和提炼,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那么上面提到的那些所谓的“我知道……”那不过是感性认识而已,看了许多案例,看了许多信息,但从来没有思考这些案例和信息背后蕴含着什么东西,于是这些所谓的“认知”就只能在聊天的时候拿出来展示优越感。
对实际的生产工作产生不了一点指导意义和作用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间是有过程的,需要通过思考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活动
这个观点出自《实践论》所以实践也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之一,
一个真正的认知是需要内化需要思考抽丝剥茧出来的,而不是看了一堆的案例,一堆的故事,最后就是背了几篇文章,除了画仙吹牛之外起不了一点作用,看了一大堆的信息和视频,如果始终达不到这种转变,那作用就微乎其微
当看完一篇文章之后,提取总结出看完的收获,将它慢慢融入到自己的生产工作日常生活之中,觉得这个道理不行就优化它或者丢弃它。
这才能真正的拥有自己的认知,不要被所谓的“高认知穷人”安慰了,穷就说明没有认知
不能指导生产工作,那所谓的“认知”就和没有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