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从小就很少自觉举手回答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别人都不举手,我举手是不是有点显得我太突出了,很抢风头的样子。
也许又会有人说万一我答错了那就尴尬了,答对了老师表扬也有点尴尬的。
也许还会有人说在全班的人面前说话我觉得不好意思啊。
当然有时候你是真的不会做那一道题目,但是说叫人举手起来读书的内容的时候也没见你很踊跃吧。
那么造成“怕太过于突出”、“答对答错都尴尬”、“在全班人说话不好意思”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在跟小荻老师学习沟通的课程学习中,有学到一个“沟通的七个潜规则”里面有提到七个说话的潜规则,分别是“容量有限”、“厌恶混乱”、“渴望安全”、“喜欢分类”、“抗拒改变”、“关注差异”、“在意反馈”,当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可以更加高效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的,然而后来发现这七个潜规则并不只是存在于沟通层面,也存在于平常生活。如果所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的话违反了这几个潜规则就会让人不舒服,想逃避。
返回到举手回答问题的上面来说,产生“怕太过于突出”、“答对答错都尴尬”、“在全班人说话不好意思”是被七个潜规则里面的、“喜欢分类”、“抗拒改变”、“关注差异”这三种规则影响着。
喜欢分类,可以理解为人总是不自觉地把XX放入一些固定的分类里面。家长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放进了“优秀”、“聪明”的分类里面。
抗拒改变,可以简单理解为喜欢不变化。关于“日心说”的提出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关注差异,可以简单理解为遇到事情总会想着有什么不同。就像在买东西的时候会有人喜欢货比三家。
在全班的同学都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如果自己举手了,那么在这个班里面就分成了两个类型的人:“举手的人”和“没有举手的人”(喜欢分类)。这时这个班“举手的人”就和“没有举手的人”产生了差异,“举手的人”就变成了“异类”,也就是差异体(关注差异)。一个学生从“没有举手的人”变成了“举手的人”,分类产生了变化(抗拒改变)。当站起来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又开始紧张了,因为这时教室又分成了“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和“观望的同学”两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又变成了差异体,被很多人关注了,压力山大(关注差异)。
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有些同学就是喜欢在下面喊着回答问题,但是如果老师一说“谁(举手一个人站起来)来说一下”的时候,下面举手的人相比喊的人就少很多了。有时课堂的气氛活跃,很多人举手了,又有种不举手好像心里不舒服的样子,总觉得“别人都举手回答了,我也答一下吧”或者是“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小明都回答了,我不回答会不会不好?”,“我同桌都回答了,我也有点想答一个”。这些的想法受“关注差异”这个规则的影响产生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觉得从小就很少自觉举手真的是因为你怕?“那当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