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提前完成了4月份22城的全国共拆卷《赞扬与责备》。
《赞扬与责备》这本书就是一件扩展情商、沟通能力及提升共情能力的利器。
缺乏共情的赞扬会适得其反,饱含共情的责备能让人心悦诚服。
该书的作者特丽·阿普特是心理学家、作家及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认可。
她将30年学术生涯的成果和理论结合起来,在书中介绍了一系列沟通技巧:叙述赞美法、回应式评判、魔法比例、三明治法……让你在了解赞扬与责备的理论上,学会正确的赞扬与责备。
这次共拆有几个创新:
1、报名创新。
改变了原来只要报名就可以的方式,改成了收费课程,而且加入圈赞得100个即获赠免费名额的方法。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创新呢?
因为爱学习的人,才知道学习的价值。
2、内容创新。
这一次拆书活动,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创新。
如体验。
如领悟。
如用心感受。
学员在学习中有三个环节的开悟:
(1)先从自己的角度体验赞扬与责备。
(2)思考自己如何正确应对赞扬,拒绝别人给到的灾难化评价。
(3)进而清醒的认识到如何给到别人赞扬与责备。
另外,引用了大量的游戏与情景演练。
在游戏与情景演练中,学员深刻地感悟了学习片段。
3、讲解方式创新。
其实讲解方式的创新完全出于准备不足。
拆书家本来带了U盘,结果因为要打车去拿工作室钥匙,结果U盘遗失了。
结果是不能用PPT辅助呈现,大家全程靠听拆书家口头讲解。
在这样的讲解中,大家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
一个晚上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流走,欢乐时光总是如水一般消逝,时间过得特别快。
在学习的现场,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戏精。
一号戏精威亚先生。
戴着帽子,留着长发的文艺青年威亚,在第一轮的游戏中,遭遇挑战。
二二对立的一组人,一方握紧拳头,另一方要打开拳头。
怎么做?
小伙伴们,各出奇招。
有的一根一根地掰开对方的手指头。
有的按摩。
有的表扬,说,你的拳头能打开吗?
威亚的配合小伙伴是小菊,小菊死活不打拳头。威亚说:“我给你发红包。”小菊说:“不好。”威亚直接动手,想掰开小菊的手,小菊防备的很好,威亚以失败告终。结果,威亚想:算了,就这样吧。小菊呢,小菊想:如果他开口说请我打开拳头,我就打开吧。
游戏告诉我们:
能否与其他人合作愉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理解及应对别人的能力。我们的成功也来自我们监控自己日常评判的能力,即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听从,什么时候应该怀疑。
同时,在这样的体验中,大家感悟到赞扬的力量,发现打开人际关系并没有那么难。
而且,在那一瞬间,大家握手言和,课堂气氛一下调动起来了。
二号戏精郝玉晓。
玉晓的戏份非常足。
但为什么她只能屈居第二呢?因为玉晓是本色出演,威亚却是丰富多彩的多样角色切换自如。所以,在强大的一号戏精威亚面前,玉晓就变成了二号戏精了。
玉晓的表演很到位,学习表现特别好,有时候,拆书家甚至以为这是自己找的托。比如说,当说到情绪管理问题时,玉晓主动分享公司同事的案例,她的案例非常真实,但一下就让大家领悟到沟通的重要性,了解要谨慎使用灾难性评价。
又比如说,玉晓在进行小组分享时,对情景模拟中的角色非常投入。
但是,一号戏精在情景模拟中的抢戏小细节实在是太有趣了,隐藏人格丰富多采。所以,本色出演的玉晓只能屈居第二了。
玉晓的分享,让学员们强化理解了如何正确评判别人。
我知道我们会评判对方。但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不去忽视对方身上的优点。也不去扩大缺点。当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负面评判时。我们将尽量与对方商讨,寻找办法,以避免在对方身上施加持续的侮辱性的责备。
三号戏精涛哥。
为什么这次学习涛哥能成为三号戏精呢?
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涛哥今天的学习非常投入,无论是对拆页的阅读与理解,还是担任纸牌官的主动与积极,还有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与参与。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和搭档小简的组合,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两小无猜的感觉。
成功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要找到对的人,更需要两个人有积极性,愿意与对方共同努力,用赞扬与责备的魔法比例,搭建交流模式,守护我们选择的一生挚爱。
四号戏精小简。
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斯斯文文的小简,是第一个到达工作室的。
小简全程的表现给人感觉就是非常温和,他的表演也是温柔如水的。比如说在照镜子环节,华舵做出一个责备的表情,小简需要全情演绎。如果以火来比喻华舵,那么,小简这面镜子就是水。他奇异地把火的跳跃给降低了八度,责备变成了温和的模拟。
•总体来说,赞扬对行为的正面影响远比任何责备或惩罚要大很多。
五号戏精小菊。
不得不说每天晚上练习舞蹈的小菊,无论是从身型到气质到打扮,都给人落落大方的感觉。在“赞美圈”环节,小菊主动抢当赞美圈中的中心员工,获得了无数赞扬之词,她不仅开心地接受了,而且还坦言希望能以舞蹈回馈大家的关爱。感觉要“飘起来”了。
这个环节,我们本意是希望学员体会过度赞扬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被戏精小菊活生生演绎成了美好的赞扬,赞扬带来好生活。但是小菊的演绎也让我们领悟了第四个片段的学习内容:
通过赞扬,一个人激发了另一个人全新或以前被忽视的、值得尊敬的自我。
六号戏精湛成
一向活跃的湛成,今天在这些老戏精面前,反而变得不那么显眼了。哈哈。湛成在场景演练环节,扮演的角色是手机被老师没收而且还要在家挨批的孩子。
爸爸接到老师电话说孩子上课时玩手机被没收了,爸爸很生气,在家等着孩子回来,要狠狠批评他。
而被批评的小孩湛成,完全不理睬爸爸的一片苦心,无论爸爸说什么,最后的结果是小屁孩湛成准备离家出走。
这就是错误的责备的恶果。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感觉非常熟悉呢?
•我们制造笼统的责备之后,要比制造特定责备更加愤怒。这不仅仅因为我们在发起笼统责备时更可能会怒气冲天,而在不那么生气时更可能会责备一件特定的事;这其实是由于笼统化能对心理造成影响:强化愤怒,混淆感知。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中,我们的大脑会过快地处理错误及威胁信息,却又不善于分析证据。怒火先充斥了杏仁核,而后才传送到皮层(在大脑中负责思考、衡量评判的部分),让它得以控制我们的思想。虽然人们常说发泄愤怒是好事,就像烧水壶喷出蒸汽,释放了火气也可以减些压力,但愤怒其实会进行自我强化。情绪往往能引导我们的思想。在愤怒状态中,我们会搜索出让我们的感受合情合理的理由。我们会记起那个被我们责备的人所犯的一切错处。我们记起他们令我们失望的时候,却忘记他(她)可信、体贴的时候,因为那类记忆不符合我们的情绪。
湛成在准备离家出走的那一刻的表演,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
七号戏精毛毛雨。
毛毛雨是这次学习第一个报名的。
在整场学习中她的表现也非常认真,很投入。
可能因为场域问题,毛毛雨人如其名,表现的相对比较温柔。
也是在场景演练环节,正确的责备,由一号戏精威亚先生扮演的爸爸,拉住正准备下场的毛毛雨小孩,对她说:“你为什么会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呢?其他同学都不玩吗?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来,爸爸告诉你怎样做?”毛毛雨小孩眼睛立马亮了。这个细节其实反应出来的是和责备相比,家长的共情会更让孩子接受建议与批评。
当责备指明了改正方向时(“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它就是正面的教训。那甚至可能给人赞扬的感觉,因为它传递了“你可以做得更好”这一信息。
神秘的八号戏精
最后,压轴的戏精,你猜猜,他是谁?
哈哈,乐享分舵最有前途最能干的华舵。
华舵作为重量级的人物出场,在与妈妈扮演者玉晓的回应式互动中,得到玉晓的大拇指点赞,教练技术技巧的发挥,一问一答的回应,让沟通变得顺畅。
人们在评判事物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回应式的,另一种是入侵式的。回应式的评判是顺应对方的感觉进行有互动的评判,它更温和、正面、通融,且带有情感上的体谅与行为上的指导。入侵式评判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责与评判,倾向于负面、否定和严苛。回应式评判采取的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式,主要叙述“我”的观察和感受、期待与要求,没有对“你”的指责与攻击,更好地表达了对人的体谅与共情,消减防卫和抵触情绪,使批评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比如,当你批评学生时,先询问他(她)的感受,再说说你观察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你的担心和忧虑,然后提出你对他(她)的期待和要求。这就是温和的回应式评判,回应式评判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良苦用心,促进师生良好积极关系的建立。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