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令既出,天下儒生俱喜,皆三更灯火,执于诗书。榆桑有书生林氏,五经四书,已然入心,闻君纳贤,欣喜若狂:今经纶满腹,诗书己悟,终得用武之地,忆幼时,为习经典,常食不果腹,衣难蔽体,夜无好眠,经历颇艰。幸乡邻救济,方捱至今时,此番入京,定得功名,乃不负乡邻所望,十年之辛。
岁月既逝,春秋交替。众举子皆踏入京之途,企得功名,或以耀门楣,或以扬美名。林氏亦然,然亦之不然,虽企高中,却非扬名耀祖,乃欲护一地百姓,佑一方太平。
行数日, 遇一河,曰清心。水湍急,欲渡而不得,急寻船。忽见一艄公,掌篙于河上,悠哉至极,缓缓渡矣。放眼而望,万顷碧波,仅一人一舟一篙而已。林氏见之,喜。呼曰:船公可渡我否?言既出,然无应,如沉江河。虽如此,木舟终已缓缓归矣。刻后,舟子临岸,林氏礼曰:吾欲渡河,船公应否?曰:善。林氏遂登船。船行于河,甚平静。观舟子之面,亦如此。行程将半,舟子出言问讯:公子何所至?答曰:进京赴试,考取功名耳。复问曰:得功名为何?复答曰:以功名之名,护佑百姓,恩泽一方。舟子微颔首。临岸,林氏叩谢,且欲以碎银与舟子。未受,曰:公子此番入京定高中,得功名后,勿忘今日所言耳,老朽摆渡于此,只渡情缘,不渡银钱。言罢,撑篙缓缓离。
林氏见之既去,默谢,转身复前行。再历数日,及长安。京都之繁华,非他处可拟。候数日,终得入试。见题,泰然自若,题曰论仁,尝思虑弥久。今时复写,如有神助,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出试,长吁,今天助我也。
待张榜之日,林氏果金榜题名。其后,官封山阳县令。初入山阳,民生凋敝,山穷水恶。盗匪猖獗,虎蛇横行。林氏见状,决心驱魔除瘴,肃清风气,救民于水火,贞观四年,山阳吏治清明,百废俱兴。然终有一事积于心头,山阳势族范氏,与朝中重臣为戚,有所倚重,便欺民霸市,肆意妄为,结党营私,盘剥乡民。林氏数次欲治,奈何范氏以仕途相胁,林氏不得已而退之,恼心不已,却无可奈何。
一日晚风习习,林氏于静心亭中小憩,不觉入梦,梦中,林氏复遇当年舟子,未及开口,舟子质问曰:公子当年所言可记否?一言中的,林氏顿生愧。欲答,舟子已去,梦已醒。梦虽醒,梦中景仍未散。念之前所为,为一己之仕途,惧当道之权臣,陷乡民于水火,何谈护佑百姓,恩泽一方?愧矣,悔矣。
翌日,林氏亲捕范氏族内久触法者,一一审讯,昔日林氏有所虑,示弱于范氏,今无所惧,正气凛然,范式族类见此,皆慌乱,一一招实,供认不讳,俱伏法。
月余,待肃清范氏族人,林氏一纸辞书呈州府,飘然离去,后难觅其踪。山阳百姓为念之,改山阳为林。
后清心河上,放眼而望,万顷碧波,仅一人一舟一篙而已,然,舟子甚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