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最近很多大V(包括罗胖、樊登、徐小平等)都在推荐一个教练还有他的课程,初听以为是健康课,把书读完发现不仅仅是讲健康,是从多个视角来解决人生的焦虑问题。
这个健身教练就是张展晖。说他是健身教练并不准确,那是他过去的职业,现在叫精力管理教练。所言非虚,这是一本从运动、饮食、恢复和心态四个维度讲述如何保持旺盛精力的自我管理书。同时,这本书也揭露了一些关于健身的伪常识。
刚好这两天参加了一个培训《激发个人效能的五个选择》(也出了同名书),里面的一个选择正是讲的精力,富兰克林柯维公司在选择五提了五大能量驱动因素,可谓与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异曲同工,包括睡眠、运动、饮食、放松、联系(人际关系)。
选择一:做重要的事情,不做紧急的事情
选择二:追求非凡,不甘平庸
选择三:装进大石头,抛弃小沙粒
选择四:做技术的主人,不做技术的奴隶
选择五:保持精力充沛,避免精疲力竭
本书写的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干货很多,而且很实用,马上就能上手用起来。虽然很多内容和理论貌似都是东拼西凑来的,但也都是结合了国际上公认的一些标准,有借鉴的意义。
正如副标题所言,让我带着大家,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一、运动
精力=体适能。体适能包括身体成分组成(肌肉、蛋白质、水分、脂肪等)、肌肉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持久力)、柔韧度(不疼痛的关键最大活动范围)、心肺功能(心血管能力)。在五项中,排序是心肺功能、身体组成、柔韧度、肌肉耐力、肌肉爆发力。心肺决定了是不是猝死、免疫力、以及寿命。
测量心肺能力的标尺是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测量的是呼吸后氧气参与新陈代谢的效率。最大摄养量越高,心脏越健康、效率越高,男性应达40以上,女性为36,30左右会有极大的健康风险。最大摄氧量首先取决于基因,其次可以通过锻炼提升。
训练的核心指标是心率而不是时间或者距离。最为合适运动指标不是时间或距离,应当是运动强度,即最大摄氧量。但最大摄氧量难以测量,心率就成了居次的运动测量指标。心率的另一个作用是测量疲劳指数。早上起床如果心率比正常状态高5~10下,说明前一天运动量过大,体力尚未恢复或者没有休息好。
合适运动强度判断的基准是静态心率,即在非运动状态下心脏的脉搏速度。静态心率会因自始不同而不同,躺着的静态心率比坐着低10%,坐着比站着低4%。选择哪种姿势的静态心率取决于运动状态。如果是游泳,则采用躺式数值,如果是骑车,则是坐式。由于多数人都是以跑步为健身方式,因此,应当以站式为准。静态心率的测量,应当在睡眠充足的早晨。因为无论是运动,熬夜还是饮食,都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心率的升高。 专业的运动水表或手环可以测试这些数值,推荐大厂品牌garmin或fitbit。
跑步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超重的胖子不能跑,对脚踝和膝盖的冲击力,极易受伤,应该从走路开始。男性体脂率高于26%,女性体脂率高于32%的不宜跑步。其次,合适的运动心率区间=[(220-年龄-晨脉)×(35%~55%)+晨脉],其中的晨脉即为静态心率,(220-年龄)是最大心率,百分比的数值与锻炼目标的关系见下表:
强度层级 百分比 目标效果
减脂 35%~55% 消耗脂肪。
心肺训练 55%~65% 提升心脏能力,延长寿命。
E强度(Easy Zone) 59%~74% 初跑者入门。避免损伤,提升韧性。降低心率,提升VO2max。
M强度(Marathon Zone) 74%~84% 全马配速。效果与E强度类似。
T强度(Threshold Zone) 84%~88% 增强身体排乳酸能力。提升耐力。
A强度(Anaerobic Zone) 88%~95% 乳酸吨级,提高身体耐乳酸能力。
I强度(Interval Zone) 95%~100% 提高最大摄氧量,锻炼意志力。
R强度(Repetition Zone) >100% 提高无氧运动能力、跑步速度和跑步效率。
对于正常人而言,M强度之前的都是可锻炼的区间。
平地还是跑步机?相对而言,跑步机效果更好。理由有二:其一,跑步机比较好控制稳定的速度,从而控制心率区间;其二,跑步机可以调解坡度,腿部没有腾挪空间,减少膝盖的压力。
相比跑步,更多的人可能走路更多。但如何走路其实是一门科学,我们日常忽视的六个要点如下:
第一,加大摆臂的幅度,让手臂前后侧的肌肉都能得到锻炼,增加全身消耗与锻炼。
第二,肚脐向前,有助于髋关节即骨盆周围肌肉的稳定。
第三,腹部收紧,有助于保证身体的稳定,也会加强腹部的锻炼效果。
第四,脚尖向前,不要内外八字,膝关节和踝关节损伤。
第五,大步走,练腹部和臀部(好像上坡走),不让小腿参与。
第六,每10分钟就能补充1次水分。
走路的训练不需要天天做。心肺训练最好是一天运动一天恢复,比如第一天训练,第二天慢走或休息,这样的运动计划比较合理,能够使身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循环状态。
运动最常见的损伤是抽筋。正确的热身顺序是:泡沫轴放松—动态伸展—跑步—静态伸展。泡沫轴放松方法,在有结节的位置轻轻地滚动,产生轻微疼痛即可。
说到跑步,似乎每个人都会跑步,其实不然。走路都是一门学问,就更别提跑步了。跑步姿势不对,很容易毁膝盖。需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1. 避免过度跨步:跑步时,脚部落地的位置要位于臀部下方,而不是膝盖前方
2. 前脚掌先落地:虽然跑起来比较费力,跑完后肌肉酸疼,但是这种落地方式可以减少对骨骼和关节的伤害,综合来看是利大于弊。其次,跑步时膝盖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这样才能在脚部落地的时候利用肌肉来缓解冲击力。最后提高步频的速度,180次/分钟是合适的。
3. 用重力跑步:这个概念出自罗曼诺夫博士的书《跑步,该怎么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他提出移动的过程不是主要靠肌肉发力,而是遵循着重力—质量—支撑—体重—肌肉做功—支撑转换—移动这样的流程,听起来有些复杂,但这是运动的核心理念。
耐力提升诀窍:从燃糖模式切换到燃脂模式,只有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时,人体以脂肪消耗为主,更多的低强度有氧运动会增加肌肉中的脂肪分解酶。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人体消耗的是身体里的糖分,同时也会增加肌肉中的糖分分解酶。所以高强度的运动会消耗更多的卡路里,但是燃脂率并不高。
二、饮食
我们大部分人提到健身、减肥,第一反应都想到的是运动。确实,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熟不知其他的三环可能更加重要。三分练七分吃,对于减肥来说,吃远比锻炼来得重要。常见的两个误区,一个是狂练狂吃,一个是节食。
很多人为了健康开始健身,在2小时的艰苦流汗后决定犒劳自己,喝一瓶脉动犒劳自己一下。但是就这一瓶,就毁掉一天的锻炼成果。热量和对应的消耗举例见下表:
那么应该如何吃呢?中国膳食指南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避免三高,即高油、高糖、高热量。人摄入的能量食物分为三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类食物中,糖的吸收率是70%,脂肪的吸收率是96%,蛋白质则比较特殊,是上限封顶的,即超过缺乏量的上限,多了的都不吸收。因此结论是:多吃蛋白质,吃基本量的糖,几乎不吃脂肪。
蛋白质的好处在于,你摄入后并不增加多少热量,但是却有持续的饱腹感。但是原则虽然如此,也不是说要禁绝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葡萄糖,是维持大脑运转的唯一能量源。缺乏碳水化合物不仅会导致头晕,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低血糖等危害。
食物应该吃多少呢?一个大而化之的减脂公式是这样的:
25岁以上男性
糖(g)=体重(kg)×2.0g/kg
脂肪(g)=体重(kg)×1.0g/kg
蛋白质(g)=体重(kg)×1.4g/kg
25岁以上女性
糖(g)=体重(kg)×1.8g/kg
脂肪(g)=体重(kg)×1.0g/kg
蛋白质(g)=体重(kg)×1.4g/kg
更准确的计算需要增加运动量的考量(即活动系数):
计算BMR(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男性:BMR=66+(13.7×体重kg)+(5×身高cm)-(6.8×年龄years)
女性:BMR=655+(9.7×体重kg)+(1.8×身高cm)-(4.7×年龄years)
然后用Harris Benedict Formula算出运动量
几乎不动总需= BMR×1.2
稍微运动(每周1~3次)总需=BMR×1.375
中度运动(每周3~5次)总需=BMR×1.55
积极运动(每周6~7次)总需=BMR×1.725
专业运动(2倍运动量)总需=BMR×1.9
不过如果精确计算摄入量比较麻烦。按照Athlean-X的建议,在食物总量中,50%的是低脂肪蛋白质(鸡蛋、鸡胸肉、牛羊瘦肉鱼肉等),35%是碳水化合物(最好选择低密度的,比如土豆、红薯等等),剩下的是蔬菜等等。同时注意不要吃撑就好。另一方面,有意识的将3餐变成5餐也有助于精力管理与减脂健身。5餐即是增加Brunch和下午茶,而不是夜宵。增加的两餐可以是水果或者坚果,一方面平滑血糖波动,另一方面使得正餐时的饥饿感不会过强,不会吃多。
蛋白质选择:首先,多吃牛羊肉,少吃猪肉。其次,要选对部位,牛腩,鸡翅,鸭肉都属于高脂肪肉。即便是看起来瘦的排骨,实际上含了23%的脂肪。第三,不吃麦当劳,因为含有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
另外,饮水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判断水喝的够不够?第一,用体重kg除以32,得到的数字就是所需水量的升数。比如96kg的人就是3L水。第二,观察排尿,只要出现黄色,也就是民间的上火,则证明水摄入不足。
三、休息睡眠
休息经常被忽视,但其占精力管理的一半左右。这个在5Choices的课程中老师也反复强调,排名第一。
睡眠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浅睡眠、深睡眠和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动眼睡眠)。REM是最为宝贵的睡眠。如果想进入REM,睡眠必需要到达7~9个小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打盹。打盹有助于养神,但不能修复身体。
关于睡眠也有很多书专门来研究,比如比较出名的一本《睡眠革命》。核心的观点是提出1.5个小时为一个周期,每天我们睡觉的时间最好为一个周期的整数倍,所以推荐每天晚上睡7.5小时,或是时间紧,6个小时也可以。
优质睡眠的辅助条件:
1.减少光干扰
睡前关闭电脑、手机等一切发出蓝光的电子产品,在午睡时或旅行中,可以戴蒸汽眼罩;卧室中选择能够遮光的窗帘,会让睡眠质量倍增。
2.减少噪声干扰
尽量选择离马路远一点的房子;如果周围环境噪声太大,可以戴耳塞或者耳机,耳机里放着白噪声。
3.卧室温度保持在19〜22℃
19〜22℃是最容易入睡的温度区间,当然每个人适合的入睡温度不同,需要多做尝试。我个人的感受是,被子不宜过厚,稍微轻薄一些的被子会让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4.睡前不要进行高强度脑力劳动
睡前不宜看让自己兴奋的电影和小说,选择一些很难懂的“天书”或者非常轻松的美文,会有一定的催眠效果。身体很难放松时,可以进行冥想,放空身心。
5.深呼吸、冥想都有助于睡眠
做深呼吸,从双脚往上感知身体的每个部位,像在扫描身体。这样的身体扫描可以帮助你在大脑特别兴奋的时候,把思维拉回来,让你摒弃杂念和纷扰,专注于当下,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这时,不仅思维在动,身体也在倾听,身心合一,慢慢就睡着了。推荐一本书《内观》,是印度Goenka大师的著作,也是我现在遵从的方法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
四、心态
这一章的内容有点水,但毋庸置疑的是心态其实对于人来讲起着可能是最关键的作用,但这东西又是最难调节的。作者归纳的三个方面如下:
但都是有方法的,更多的需要参考其他专业的心理书籍了。
感谢大家持续关注鹏叔和鹏叔专栏,读书、旅行、投资尽在把握。旅行全集:旅行游记攻略集锦持续更新中:按国家分类,读书笔记全集请点击读书笔记集锦持续更新(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