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而上

01

我最终把第一站定在了北桥。

沿大汶河溯流而上是我积存已久却迟迟未能兑现的愿望。

这愿望发源于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东平三中读高中,出校门往南走大约三四百米就是大汶河——当地人称大清河。当时报纸上正大力宣扬几位长江黄河漂流探源的英雄。望着滚滚西流的汶河水,我想自己何时也能像他们一样溯流而上探寻大汶河的源头。

少年的梦想大多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浪漫与冲动。时光流淌,许多梦想成了童年与小伙伴一起放入河里的纸叠船。

但这些念头并未完全消失,它们蛰伏在生命的河床里。每当我来到河边,那蛇便会吐出血红的信子用疼痛提醒我:溯流而上,溯流而上……

其实“北桥”只是当地人的习惯称呼,它的官称是“王台大桥”。

站在大桥往西望基本就是东平湖了。大汶河流过戴村大坝后就进入了下游,名字也成了大清河。大清河流过北桥不多远(马口)就汇入东平湖结束了它蜿蜒奔波的行程。

事实上东平湖并非汶河的终点,它最多算是停脚点或者加油站。在东平湖稍做休整后,汶河水又经陈山口进入黄河曲折东行最终进入大海。

百川到海。大海才是所有江河的终极梦想与归宿。

然而每一滴水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发源。汶水也罢,黄河也罢,长江或者澜沧江也罢,都有自己的发源。

大桥上车流熙攘不便久留。我扶着栏杆远眺一阵凝望一阵内心翻滚一轮轮感慨后,最终还是不舍地望一眼宽阔明亮的水波、莽莽苍苍的苇荡树林走下大桥。

走下大桥,沿着北岸的河堤信步往东走。

走几步停几步。不时回望,不时四顾,内心涌起各种感慨与念头。

河堤俨然还是当年那条河堤可又分明不是当年的河堤了!当年的河堤是沙石土混铺,又细又瘦泛着白光宛如爬行的病蛇。而现在堤面铺了水泥和沥青,堤两侧的杨柳和杂生灌木都已不见了,取代它们的是枝干金黄的国槐,农田虽然还在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模样,那条从校门通向河堤的田间小路更是没了踪迹,更别提踩出这些明亮痕迹的男男女女。

踱到王台排水闸石碑旁,南望是汤汤汶河水,北望却再也找不到东平三中的影子。虽然有些老建筑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容颜,但那曾经的院墙、黑得发亮尖如梭标的铁大门栅栏、炉渣铺成的操场以及带有沧桑感的大烟囱却早隐入尘烟……

汶河似乎宽阔了许多美丽了许多。

当年除了堤岸有低矮的杨柳似乎就只剩下草和水,似乎没有这么多河汊更没有丛丛的蒲苇荡以及绽着红白花朵的田田的荷。现在满眼是明亮的耀着银波的水,满眼是浓绿得有些发黑的苇丛和柳树林,满眼是时而盘旋时而栖息的细腿白翅红喙灰喙的鸥鹭鸟。水从浓绿的苇荡里从纵横的河汊里喧闹,一只两只甚或一群两群的鸥鹭突然从苇荡树林里腾上晴空划出白色的弧线,从这片苇荡到那一片苇荡,从这一片树林到那一片树林。翻飞时青天里活跃着白色的点染,栖落时那莽苍的树冠瞬间就开满了洁白的花朵……

天青。水白亮亮晃眼。苇与树深绿甚至带几分黑。它们都是鸟儿的幕布,又似乎与鸟儿合谋谱写大自然最优美的诗篇。

我伫立闸台上,凝望车水马龙的王台大桥,脑海浮现三十年前六七少年逃学喝酒到半夜扶着桥栏杆漫步的情景,想起当年青葱女孩到桥墩子旁边痴痴等待情人的画面……

02

告别北桥,沿河堤蜿蜒东行二十余里到达东平县城南郊的流泽大桥。它与王台大桥同为东平县境内横跨汶河的交通要道,近几年经过大规模整修于古朴中注入时尚元素,与清河公园、罗冠中纪念馆几乎连成一片,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东原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化身东平文旅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沿大桥北端继续东行,顺滨河路行几公里就到了跻身世界遗产榜被誉为“运河之心”的戴村大坝。

穿过戴村坝博物馆来到观景平台,汶河在此处非常宽阔,再加上水大浪急溅起如雾的飞沫以至肉眼难以清晰望到对岸。

刚下过几场雨,前来游览的人很多。浑黄的汶河水从坝顶滚涌而下翻腾汹涌的浪花,迎面扑袭凉丝丝的飞沫,坝下时时有大小的鲤鱼跃出水面似乎想迎着瀑流飞上坝顶。人群不时爆出惊呼与喝彩……

目光从坝顶逆流而上,只见宽阔得几与堤沿平的河水汩汩滔滔似从天际而来,这宽阔豪蛮的水流遇到大坝的阻拦爆发出令人惊骇的力量,它们呼号,卷涌,横冲直撞。浑黄的水流恰如古战场攻城拔寨的勇士慷慨赴死地,它们从巍然耸立的坝上飞流直下形成一道巨大的瀑布——这瀑流本应是浑黄的却在冲撞中呈现雪练似的白,成线,成片,成团,气势磅礴令脚下的石块都战栗起来,响雷般的轰鸣似龙吟虎啸盛得耳膜疼,难怪远远停车时就隐约听到阵阵雷声!浑黄的挟裹着浮沫秸杆树枝甚至各种动物尸体的水流、雪白的成团溅起飞扬的浪花水雾与飞沫、红的花的白的黑的大大小小的伞、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男男女女的人、尖利的嘶哑的苍老的稚嫩的喧嚣……构成千里京杭大运河上“戴坝虎啸”撼人心魄的壮美画卷。

听着滚雷似的轰鸣,目睹浑黄的瀑布跌落坝底激起高高的雪浪,额上、脸上,脖颈及胳膊上感受细雨似的清凉,即使遮着伞整个人也很快淋成“落汤鸡”,但人们不以为意相互嬉笑着时时爆响尖利或者浑厚的惊呼……就在这阵阵惊呼声中,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天大的疑惑:我们的祖先得是何等的智慧才能在科技极不发达的古代设计修建出如此宏伟而又精妙的建筑?也难怪戴村坝与四川都江堰齐名被誉为“中国第一坝”!

整个戴村大坝分三部分从南向北依次为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互为利用,互为保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最南端的主石坝自身又分为三段呈南北向长约443米,北边一段叫玲珑坝,中间一段叫乱石坝。南边一段叫滚水坝。三段高低不同分级漫水:筑坝的石块轻的也一吨往上,重的更是达到六吨之巨。我实在不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些巨石运到这里,更不知道他们又是怎样才把一块块巨石构筑得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游览戴村大坝后我没有继续前行。因为附近有太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它们早就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定抽出一天时间去附近逛逛以抚慰自己闷在胸腔里时时怂恿日日教唆的景仰与好奇。

我首先去了无盐村。这个村子吸引我的除了汉代奇女子钟离春还有历史教科书上出现过的“无盐大捷”。

无盐村就在大清河边上,三面环山,离东平县城大约也就几里地。无盐村春秋时属于宿国领地,到了战国齐国兼并周围小国后在这里设置了无盐邑。进入汉朝后更是成为了东平国国都,当时之繁华可想而知。

但我到达后先是一阵失望——热心的村人指着村南方向说故城遗址大约就在那个位置,因为大清河的冲刷和两千多年岁月风雨侵蚀无盐故城已经几乎看不到影子,如果不是专业考古一般人去看也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但这份失望很快被惊喜所替代,他们不光热心地给我讲述钟离春的故事,还建议我去村东的鱼鼓山看一看齐国时留下的石龟,如果不嫌累还可以去龙山看一看龙山书院的遗址。

当然不嫌累。

很快便到了鱼鼓山。行至半山腰,怪石嶙峋苍柏森森,出过汗的身子陡然感觉到微风树荫的清爽,那座据说是齐国时期的大石龟萌萌地出现在眼前。在我看来那石龟颇有几分汉代石雕的风格,大且肥,呆萌朴拙透着写意味儿。我相信这个石龟一定有着精彩的故事,后来村人的讲述也印证了我的推断——确实是有故事,据说齐国人是为了警告世人尤其官员勿贪而集资建造。

王莽改制,赤眉军起义这些赫赫有名的事件我已经知道,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战斗竟然就发生在身边,就是脚下这块地,汶水河边,两千多年前……一切分明那么近,却又似乎那么远!

还有那个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杀宋义让各路豪杰“莫敢仰视”的典故地竟然也是在无盐……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听着村人的讲述,望着眼前这片似乎与别处并无二致的土地,脑海里却反复闪现两国交战的厮杀:车辚辚,马萧萧。刀枪剑戟,锣鼓雷动撼山摇。尸横遍野,血流漂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定邦基。”

就在我遥想出神时,一声童谣飞了过来,两个六七岁的连衣裙小姑娘唱着跳着跑着。一位满头白发的瘪嘴老太太说无盐娘娘就是这个村养出来的闺女名叫钟离春,娘娘虽然长得丑却极有智慧,她闯宫骂谏感动了齐宣王拯救了齐国。

这个故事我早读过听过无数次,但不知怎的童谣和老太太的叙述却让我品出别样的滋味——切近却极茫远,陌生却又太熟悉,好像这种叙述让两千多年的时光消失,一个个人物踱出发黄的书页、漫漶不清的碑文神态各异地站在我面前。

“龙山书院可是皇家级书院,虽然只剩残碑断瓦没什么看头,可文化人来了这里都会往那里看一看,也算东平的文脉。”

龙山就在无盐村与牌子村的交界处,山不高却也苍翠雄伟。我们沿着坎坷不平时隐时现于野草里的山间小路往前走,大约20分钟后,山势峻拔的路上突然出现一片平地,平地上歪歪斜斜的鼓楼柱子、倾倒了一半的残墙断壁、被枯草黄叶覆盖的鼓楼底座、断裂的残碑、石磨、枯井……

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30年(公元1293年),距今已近800年,它规格很高属于皇家书院几乎与天下四大书院齐名,《书院章程》直接由朝廷颁发。在这里汇聚当时的文化名人精英,比如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有“小汉卿”美誉的高文秀出自这里,我们的前国家领导人万里同志也是龙山书院迁至州城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是这个王磐么?我记得初中语文教科书有首散曲《朝天子·咏喇叭》,作者可就是王磐!

汶水汤汤,当年繁盛的龙山书院只余断碑残垣。凭吊遗迹,总会让人生出万千慨叹幽思。

当我们告别书院下山时,天边斜阳照草树,云蒸霞蔚,斑斓五彩,似乎提醒,又似乎在暗示。

 水逝无声,但汶河还是汶河,那雪似的浪,雷鸣虎啸般的涛声连同千代万代的风流豪杰,将是永恒……

03

堽城坝大桥是汶河溯流而上行程中的第三座交通大桥同时也是宁阳县与肥城市的分界桥。它的名字当然是来源于元代始建的堽城大坝,事实上最早的堽城坝遗址并不是紧临大桥的那一个,堽城坝的移址和反复修建印证了漫长岁月里了人与汶水不懈的斗争、媾和。

大汶河是泰安人民的母亲河,就像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造福一方却也常常暴虐无常,“洪水猛兽”这个成语精准地概括出河水施虐时绝坝溃堤对两岸造成的巨大伤害。

站在堽城坝大桥东南望,一片古建筑古柏参天。它就是被列为省级文保的禹王庙。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患“浮于汶,通于济”,“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王庙不算大却极有古风气象。穿过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第一柏”及旁边两株“夫妻柏”。古柏苍劲挺拔虬枝横斜,许是受过雷电侵袭,一些虬枝只剩下枯瘦的“断臂”对着青天——传说“夫妻柏”是大禹和他妻子的化身。

院内古柏森森,每一株都粗得成年人双臂难以合围,树纹粗豪似乎斜拧着圈儿往上旋,凸起的树瘤诉说沧桑的同时也透着几分威严。虽是酷暑烈日,但院子里却因这些古柏的荫庇而格外清凉。钟亭、鼓亭分列门内两侧,鸣钟击鼓回响悠长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人思绪拉扯得更久更远。高低不同、大小各异的石碑,漫漶不清的文字令每一位游人面对它们都选择了默默无言。

读着碑文,听着解说,脑子里闪现汶河汹涌的浊浪冲击堤坝,大禹等一代代先人沐风栉雨与水害作战,一道道堤坝建起来又被冲毁,人们赤着脚,光着膀子,背石,拉纤,夯硪,弯腰驼背呼着号子……

从禹王庙出来沿河堤东行几里地有“大禹广场”。广场正中间一尊高大威武的大禹塑像双脚微分持锸而立眺望远方——脸上似有忧郁,目光却无比坚定,紧抿的嘴角似乎宣告着一种穿越时空的信心、勇气和豪迈。

第四站也是我此次行程的终点站大汶口。大汶口行政上隶属泰安市岱岳区,但“大汶口文化”的美名却早已飞越岱岳区、泰安市、山东省甚至全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在104国道旁边不远处,现在已经修建成大汶口国家遗址公园。

大汶口的名字来源于汶河,因为它是“五汶总汇之口”。也就在这里大汶河上游的五条支流汇聚成一条河统称汶河。

大汶口附近桥梁众多,仅横跨汶河的公路桥、铁路桥连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明石桥”就有四五条之多。

最负盛名的当然是明石桥。明石桥也叫姜公桥,是汶河上唯一一座石板桥,也是山东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石板桥。明石桥由北引桥、主桥、南引桥三部分组成。桥呈南北向略为“S”形横贯大汶河,石桥没有桥栏,桥板纵横相接处均用铁制纺锤形扒锔相嵌接。

与堽城坝大桥一样,明石桥也是一座分界桥。汶河北岸为岱岳区的大汶口,南岸则属于宁阳县的磁窑镇,这座明石桥横跨大汶河解决了两岸人员交通难题,从北岸大汶口的“山西会馆”等古建筑,到桥南的“茶棚”“堡头”等村名,我们可以推想此地商贾云集的繁华。

穿行在古色古香别具情致的汶口古镇风光里,随处可见的民间古建筑以及翻修一新却又极富古韵的商铺茶肆会让游人产生恍忽的穿越之感,经过大古槐往南拐便是山西会馆的大门,再往南就是高高的西南门城墙,从拱形的门洞往前看,浩荡汶河水古朴明石桥就映入眼帘。

每年夏天尤其雨后来明石桥游览的人很多,实在算不上开阔的桥头、河畔、桥面以及桥下的浅水里全是人。

我一边在漫过桥面的水里小心翼翼地行走,一边想着姜石匠当年捐资重修石桥的往事,又想到桥北立了不久的捐资修桥的功德碑,这些功德碑和故事竟然让我一时模糊了古人与今人,似乎时间就如这漫过桥面的河水,冲洗一些东西同时却也沉淀一些东西。

汶口既有民间的博物馆也有官方的博物馆,我去了路边的民间博物馆。我觉得这些博物馆与几年前还露天标记着的挖掘坑一样明明想告诉人们什么却又无意间激起人们更大的疑问……

附近值得看的遗址很多,但更多的是它们启迪于我的遐思。

对着标记牌,对着挖掘坑,对着莽莽苍苍肯定隐藏了许多秘密的汶水两岸的黄土地;望着日渐长高的玉米棵,望着来来往往的车和人,望着古老的或者仿建的商铺茶肆,我竟然手足无措,瞠目结舌。

04

面对汶水,我陡然发现人太渺小人类太年轻。我一直以为历史很遥远,遥远到只存在于甲壳、骨头、竹简、木片或者发黄发黑以至朽烂到不可解读的布帛纸张上。

我一直以为伟大、崇高、侠义英豪和罪恶、卑劣、丑陋、阴谋一样只存在于传说野史里。

然而大汶河告诉我,汶河两岸的土地告诉我,丘墟残碑告诉我,当前也是历史。每一个人也许就是伟大、崇高、丑陋与卑劣。

关于汶水的文字记录最早大概是《诗经》。在《诗经》甚至在文字诞生之前,又有多少人生活劳作、驻足凝望和感慨,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呢?

这些文字或者非文字的记录是沉积在河床的层层淤泥里,还是深埋在汶水两岸可考抑或不可考的丘墟?

我不知道。

也许风知道,云知道,盘旋的鸟儿知道,潺潺的流水知道,沉默的土石知道。

遂国、宿国、成国、赢国、鄣国、牟国、邾国、肥子国……大大小小的古国都在汶水两岸。有国家就会有争斗,所以汶河两岸一定也会有大大小小的古战场,或深或浅的土层里一定也就掩埋了刀枪剑戟、战马铁胄以及征夫戍卒的血肉骨骸……

接驾山、护驾村、迎驾村、安驾庄、驻驾村……这些村名都与封建史上的帝王有关。也许是巡视体察民情,也许是去泰山封禅向上天汇报自己的功绩。仅从这些村名看,汶河流域曾经何等的荣耀与繁华!

大王。流寇。难民。

饿殍满地。城头变幻霸王旗。

穆柯寨,罗成庙。黄巢。樊崇。索卢恢。赤眉军。

捍卫或掠夺,牺牲或屠杀。

含羞忍辱跪拜乞降。挺身而出拔剑而起赴死如归。

走进历史或者被历史遗忘,都是历史。

血被河水冲洗,血沉在淤泥里繁殖记忆,血让河水呜咽咆哮,血让淤泥生出筋骨脊梁……

孔夫子无数次走进又走出这片土地。据说孔夫子那句穿越时空震撼千古人心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临汶水而发出的感慨,甚至还专门修建了观川亭。

唐人骆宾王曾在汶水河畔为宋之问饯行。遥想当年两位大诗人同游汶水畔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骆宾王有《在兖州饯宋五之问》记录此事: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

李白、杜甫的足迹曾遍布汶水两岸,“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一千多年过去了,汶水记得他们的友谊。

“我家租徕下,汶水有清响。”泰山学派创始人、被称为徂徕先生的石介为汶河留下的诗篇更多,比如这首《岳色》:

春近满鲁分,雨余堆汶河。

浓云映不尽,残阳射来多。

……,……

汶水是一条河。

月光是一条河。

生命和光阴也是一条河。

溯流而上,在汶水河畔,日光下,月光里。

照进历史,昭见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753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668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6,090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9,010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8,054评论 6 3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806评论 1 30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84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80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73评论 1 31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21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58评论 1 35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38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99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4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59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49评论 3 3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136评论 2 35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