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人们的户外活动也多了起来,而传染病也开始在人群中肆虐起来。冬春交际是传染病高发的时期,但并不是所有传染病的流行都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大的关系。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比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和性途径传播;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寨卡病毒和疟原虫等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人流感病毒、鼻病毒、SARS冠状病毒和结核杆菌等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途径传播;而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伤寒杆菌和霍乱弧菌等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而上述病原体中,有一些还可以通过母亲直接传播给胎儿,也就是所谓的母婴垂直传播,比如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通过血液途径、接触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并没有典型的季节性特点,因为导致这些传染病传播的行为和季节并没有明显的关系。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与不正规的医疗行为和静脉注射吸毒等有关;接触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与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母婴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则与母亲自身的感染情况有关。
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夏天气温高病原体更容易繁殖,食物在储存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而且夏天人们更喜欢吃凉一些的食物,病原微生物无法通过加热而被杀死。消化道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另一罪魁祸首是我们的双手,如果没有正确的洗手就直接抓食物来吃,病原体就有可能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而导致感染,这在一年四季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
最与季节相关的传染病是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的传染病,有时候人们将其称之为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一定的特点:高温传播效率低,低温传播效率高;高湿传播效率低,低湿传播效率高。
比如科学家在豚鼠中研究发现,人流感病毒在空气湿度为20%-35%的时候传播最为有效;而在空气湿度达到80%的时候,传播基本上被阻止。同时,较低的温度较适于病毒的传播,如在一些空气湿度条件下,病毒在20℃时的传播效果不如在5℃的时候,而温度一旦上升到30℃,传播就基本被阻止了。研究者认为,低温和低湿度让流感病毒更易传播,可能是因为较低的温度会使得病毒颗粒更为稳定,从而使得病毒颗粒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
湿度也会影响流感病毒的感染性。有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在20%-40%的时候,流感病毒的颗粒感染能力最强);在空气湿度为50%左右的时候,感染性降至最低;而当空气湿度度上升到60%-80%,感染性再次提高。
人咳嗽或打喷嚏排出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进行传播。在较低湿度的时候,气溶胶中的水分很快会丢失而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的直径小于5 μm,质量很轻,能够稳定的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感病毒的传播。如果空气湿度较大,气溶胶也会吸水,吸水后的气溶胶体积变大,质量增加,不容易悬浮在空气中,会很快下沉到地面,此时流感病毒也就难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寒冷并不能直接导致人得上传染病,但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原体。这其中确切的机制还没有搞清楚,科学家们推测原因可能是寒冷和呼吸道粘膜的屏障作用受到影响有关。比如寒冷会影响呼吸道粘膜的粘液运输,冷空气刺激粘液的分泌,呼吸道粘液变厚影响粘膜纤毛功能,导致病原体不容易被清除;而且冷空气也会影响鼻子的功能。鼻腔很重要的功能是调节吸入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鼻腔吸入冷空气后,鼻腔粘毛细血管会扩张而充盈更多的血液来加热空气,而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鼻塞,再加上鼻腔内粘液的分泌增加,呼吸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会受到削弱。
通过蚊子等宠虫媒传播的传染病,除了与季节具有很重要的关系,还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不难理解,因为作为传染病传播的媒介,蚊子和跳蚤等昆虫的生活与地域和气温关系很大。而环境污染带来的气候变化,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变暖会使得一些媒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变化,可能会延长重要病媒传播疾病的传播季节并改变其地理范围,一些原本冬天休眠的病媒会成功越冬,并导致不同寻常的传染病发生高峰。疟疾和登革热等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对于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有研究显示,到2080年气候变化可能使受到登革热传播威胁的人数增加20亿。
虽然传染病的种类多样,传播方式纷繁复杂,但我们预防传染病却可以有通用的策略,那就是从传染病的三要素下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接种必要的疫苗,传染病高发的时候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不去活禽市场等容易感染病原体的场所,不接触野生动物,烹饪食物生熟分开充分加热,防蚊虫,勤洗手,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生病了及时去看医生,这些都是保护好自己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