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个做了多年程序开发的朋友交流,我们讨论起这些年的开发心得,对于项目管理的经验,对于产品系统开发逻辑的梳理,架构的设计等。这个朋友突然说,其实我不喜欢开发,我更喜欢做产品经理。
我就问,你做过产品经理吗?朋友回答没有做过,但感觉比这个有意思。
多么熟悉的声音啊,自己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曾经也是这样的思考逻辑。现在环顾一周,大量的人也是这样的想法:
正在做的,又或者一直持续做的并不喜欢,而喜欢的却是哪些没有做过的工作。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做了这么久投入这么多,为什么会不喜欢呢?按道理这么久如果不喜欢就不可能持续做到现在呢。
我问朋友,你知道你为什么不喜欢吗?朋友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又继续问,那你知道什么是喜欢吗?显然,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喜欢”这个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个高频词,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一个词。
百科的解释是:喜欢一词,泛指喜爱的意思,也有愉快、高兴、开心的意思,喜欢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包含欣赏、仰慕、钦佩、倾心爱慕、爱。
今天追问的并不是喜欢本身的定义,而是喜欢的由来,喜欢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喜欢,追问的是喜欢背后那看不见的喜欢产生方式。
一个人之所以喜欢做一件事,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动力,就是爱好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为啥会有动力做这件事情呢?
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讲,说明做这件事情投入产出比高。更通俗的话说,那就是做这件事情能够尝到甜头。甜头是个什么呢?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可以在群体中交换,并获得自己需要的成就感,而成就感也就是获得自己需要的生存价值资源。
因为喜欢 - > 所以爱好- > 产生做事动力- > 投入产出比高- > 尝到甜头- > 获得成就感- > 个体所需的价值。
我们所谓的不喜欢这件事,如此看来不过是说明我们在这件事情没有尝到“甜头”罢了。为何尝不到甜头呢?这无非说明在群体中交换自己获得的价值不够甜,投入产出比不够高。为何会不够甜,也就说明自己做这件事情跟别人相比,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模型,效率不够高。
这便是问题的原点:
没有形成做这件事的高效模型 - > 做事的效率不高 - > 收益小 - > 尝不到甜头 - > 不喜欢
一切的源头就是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型,我们太多的时候习惯于惯性工作,总感觉干这件事的时间长短就决定了自己的收益,其实不然,自己的收益跟时间长短关系不是太大,真正核心的还是自己有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形成有效的作业模型,这才是做这件事的根基。
有了效率模型,在群体价值交换中一定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甜头,因此自然也就会有动力注意力继续投入到这个事情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闭环。
我们总是因为这件事不喜欢,就去选择自己所谓喜欢的事情,而却放弃了已经投入大量资源的事情,试问一下自己:
如果在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的事情上形不成喜欢的经验,没有形成指导自己成长的效率模型,那么再多的事情也是蜻蜓点水。
不要天真的认为别人的事情都是好的,这个世界往往最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的那个事情有趣,有意思,不是事情的缘故,更是人的缘故,那个所谓的“别人”已经形成了做事情达到甜头的“模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