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搬家,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有几本书我连翻都没翻过。于是,果断读了《断舍离》。
古语说: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的智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知识焦虑,本质上是因为关注的信息太多太杂,虽然每天花很多时间浏览网页,有种什么都知道的错觉,却很难专注于某件事、某项技能;冲动消费买的在线课程、打折商品囤了一堆,却从来没有真正用过;女生们永远在说衣服不够穿,其实衣柜已经被塞得满满的。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分散我们的精力。看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后,我觉得这些看似很麻烦的事,其实通过断舍离的概念就能解决。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断舍离。“断、舍、离”其实是三个概念,“断”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余的物品,从而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达到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一种极简生活方式,只保留少而精的东西,没用的就扔掉。极简生活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乔布斯的房间就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一盏灯和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他把“极简”带入了苹果的设计中,1997年回到苹果时,他砍掉了70%的项目,90%的产品,做iPhone4时,他的要求是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众所周知,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相比于一般的整理术,断舍离关注的是人本身,用人和物的关系来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在整理房间时,面对那些没用的东西总有这样的心理:丢了太可惜了,留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心理是以物品为中心,而断舍离主张,判断一个东西该不该扔或者该不该买时,应该以人为中心:我现在真的需要它么?其实我们身边的物品也符合二八定律,用断舍离的思维去看待它们,会发现大多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买回来一次没穿过的衣服,报了名却从来没学过的线上课程,它们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空间,却没有发挥任何价值,和垃圾没有差别。《断舍离》提倡在清理物品的同时清理内心,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碗鸡汤,没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当我们开始动手清理生活中的“垃圾”,真正接受了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它其实可以无处不在。举几个例子,手机碎片化了我们的时间,但让我们浪费时间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各种各样的软件,这些软件都是必须的么?当然不是,主要功能是打发时间的软件都可以卸载。断掉不必要的消耗,就可以节省出大把时间,去做些有意思的事。家里总是堆了一些买来没用过的东西,可能是些打折商品、衣服或者用不完的口红,这时候应该关注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买之前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么?大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断掉不必要的消费,就可以节省一比钱,使经济更加宽裕。 断舍离也能上升到思维层面。人的思想并不都是积极的,大脑很容易产生“我很差劲,我的付出毫无意义,我的前途一片渺茫”之类的想法,甚至有人认为“我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这些消极情绪也需要当断则断。当我们真能做到“断”和“舍”,就能活的自在。短短两个字,真正做到却是难上加难,所以断舍离是门学问。但我们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事情着手,比如收拾房间,从怎么看怎么像垃圾的东西开始,清理掉不需要的东西。甚至还可以从一台冰箱,一个钱包开始整理。山下英子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意思是,看不见收纳空间最多只放七成,书架等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如果想增加新物品,就必须遵守替换原则,意思是总量不变,用新物品取代旧物品。因为有数量限制,所以留下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每次添加新物品时,也会慎重思考“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长久下来无论的生活质量还是审美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想活的自在随心,就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而且人的精力有限,应该把它用在重要的人、事、物上。重点是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性强,我们现在就可以从钱包开始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