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曾经被吞噬过,如果抓住一双手,也许是救赎。
最近在追《女心理师》,讲诉一个个因为各色经历而走入情绪黑洞的人,差点或已经被自己的情绪吞噬。它像不经意的被俘,也像有迹可循的积累,一点一点,失去光。
贺顿是本身是创伤应激障碍的患者,同时却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师。她从创伤中坚强得走出来,是为了让更多人快乐,她说,她做得不是拯救或医治,她只是给她们一束光,那束光指向本该被畅想的未来,是在压抑情绪中走失的未来,也是希望。心理咨询,在这里变成了心理师和患者的彼此治愈。
影视剧的案例大多通过艺术包装,结局是向善,幸运是救赎,但生活中的那些灰暗的角落,还有着更多的不可知,无可救。
现下的环境,是高压、内卷,消耗,亚健康充斥的世界。内驱力和行动力的矛盾,会让迷茫更迷茫,让不擅长趋向被替代。
一呼一吸,尚且需要努力,活着渐渐变得很辛苦。
在《WhatYouNeed》公众号里,看见了最新一则推送,认识到了鹿道森,那个留有遗书结束生命在二十五岁的摄影师。
花了几分钟看完了那封长长的遗书。很显然,那不是情绪崩塌前的绝笔,密密麻麻的文字,无力却有力的情绪,缓缓铺开,在最后的最后,宣泄走向绝望,生命走向终结。
“农村”“留守”“山区”“校园霸凌”“独居”“追梦” …是人物背景;
“流浪”“禁锢”“封闭”“淤泥”“抱歉”“逃离”“服从”“压力”“自愈”…是成长背景;
“无关”“感谢”“交代”“尽力”“不想麻烦”“美好”“不属于”“句点”…是结束背景。
打包好这个已经精疲力尽的自己,把一切归还给一切,不再抱有期待的时候,安安静静走向句点。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繁星之城,却没有一盏为我照亮”,最深的孤独,不是身旁没有人,而是心旁没有人。他没有在伤害中被拉起过,只能自我救赎或是自我沉溺。
《WhatYouNeed》的这则推送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话题是【家长们对鹿道森的回信】,想看看90后的父母辈,有什么想说的话,也就是这群因时代隔阂而在网络世界被迫失声的家长们是否意识到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毕竟,悲剧的源头是情感缺失的原生家庭和那些被漠视的不良情绪。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一年时间里,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员工健康管理的同时,会更加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职场压力的疏解以及心理咨询的渠道越来越被重视,EAP的需求不断被提起,也是在不同程度的彰显着现代人情绪救赎的迫切需要。
不可否认,心理状态决定生理机能,当情绪负重前行的时候,人所呈现的状态越发消极,出错率升高,而效率却减退。
此刻,要先向逝者默哀。再和生者共情。
所以,情绪不通的时候,记得找人说说话,好好照顾自己,无论何时,记住你是被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