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到的上海,历时一周,面了应该是4家公司,就签了合同。这个过程还是挺快的,毕竟当时还没毕业,也是第一次找工作,还是比较急的,当公司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就接受了。
在这家公司待了已经快三年,参与过3个App的开发,其中有两个基本处于半夭折的状态,公司运营方面也没推,好久没翻过代码,所以长期维护更新的其实就一个。中间有过几次找新工作的念头,但被各种原因(说到底还是惰性)给搁置了。
半个月前算是下定了找新工作的决心,工作之余会找面试题来复习,下班回家整理简历。本周一跟老大提了准备找工作的想法,然后就开始投简历,预约了周三的三家面试。
周三的第一家面试
暴露出了最多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能动性
到该公司后需要先填一份个人信息表,记得之前的面试,填完之后会有人来收表格,然后自己就坐在那里思考人生,过了一小会那个职员来了,就说“填完了你就找我啊”,更尴尬的是这个表竟然有两面(仿佛《当幸福来敲门》的场景),我只填了一面!所以,不管找工作还是参加工作,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简历‘虚’
这段时间看的关于iOS的博客里,有两个特别不错的第三方库:FLEX 、MLeaksFinder,自己先体验了FLEX,但是还没体验MLeaksFinder,整理简历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库写上了。技术面的时候,刚好被问到MLeaksFinder,问题也很简单:发生内存泄露的时候需要调用哪个方法?其实只要自己简单的使用过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但是为时已晚。
另一个就是Cocoapods的问题:为了消除第三方库中的警告,需要在Podfile文件中添加什么代码?自己没回答上来,面试完之后我又想了这个问题,其实自己之前在学习消除项目中的警告时用过的,但是那是在自己平时写的小项目里,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公司的项目里并没有使用Cocoapos管理第三方库(老大决定的)。
所以凡是简历上提到的,务必做足功课。另一个就是尽量放松心态,不能把会的说成“不会”。非技术问题
面试时是两个人,除了技术另一个不知道什么职位,问的问题我也没回答好。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给他们公司投简历?现在想想这个问题,直接说明原因就可以了,目前阶段,真的不会很在意公司的业务是什么方向(违法的除外),简历也是随机投的。可能是‘求生欲’比较强导致脑袋短路了吧,扯了一大堆对新能源感兴趣什么的,特别假的话,扣分妥妥的。
第二个问题:职业规划是什么?对于这道题自己还没跑偏,不过应该是被上一个不好的回答影响到了,表达的不好。做好项目、敲好代码,想多接触点大数据相关的工作,这是自己想表达的。准备工作
面试之前没有下载该公司的上线App,导致无法对“之前对公司有过什么了解?”这个问题作出较好的回答。技术岗位的面试,最好的了解不就是下载已上架的应用来分析如何实现嘛。
第二家面试
iOS技术人员直接面试的,问到的一些面试题自己之前也都准备过,卡到自己一个问题是:项目中遇到过什么棘手的bug,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平时是会记录解决的相关bug的,但是面试前没有复习,一时之间竟然想不到,这也算是面试前的准备工作没做好。
因为这家也是创业型公司,没有那么多流程,谈了薪资之后就确定能给offer了。考虑了一天之后,就去把合同签了。想过自己该阶段最需要的就是项目积累,新东家有两个App可以开发,并且开出的薪资符合自己的预期,所以就接受了。
第三家面试
第三家公司是一家上市的外包公司,公司的所在地nice,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OFFICE PARK这个名词。
填完信息表格,应该是iOS技术老大来面试,自我感觉是个大神,但是没有特别大的架子,很平易近人。他主要就是问我做过哪些项目,在项目中负责的模块,然后简单体验了下App,并问了几个问题,不是很难。直接说了他的看法,就是我参与过的项目页面交互太过简单,与当下他们承接的项目难度不匹配,不过他们的人员配比是2:5:3(第一次了解),等他考虑过后,有可能会考虑到我(虽然很可能是客套话,但是还是会莫名有点开心)。
总结下来:三家面试官的侧重点分别是简历、面试题、项目经验。第二次的面试之旅也很短,不过与第一次相比自己主观考虑的因素会多一点,五一假期之后入职,做好项目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iOS的编程技能。
投递简历过程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给携程投递简历,虽然最后没能过初审,但是通过回复的邮件,也发现了自己的简历确实不太完善,并且学习到了一个新词:STAR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