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之一: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这10篇短文应该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写。
我是自己的上帝
# 西方的尼采曾经说过,上帝已死,人可为超人。王阳明则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每个人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每个人就是一个潜在的圣人。只要按良知指引去思考做事即致良知,那就是圣人。自然而然治良知的是圣人;勉强自己而治良知的是贤人;不肯去治良知的,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
作者认为王阳明是想告诉我们,良知可致圣贤,无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控制别人的资格,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在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自尊的表现。每一个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之上,就真该成为自我的主宰,所以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自己心中,因为上帝就是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中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自己那个拥有良知的心。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 既然仍是自己的上帝,那么人就只俯首于自己的心。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自得于心,最根本的是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
还特别提到了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要学会反抗不公。心即理,心受到伤害,天理也受到了伤害。一个拥有良知的人应该是在遇到压迫时,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即使屠刀架脖子,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奋勇向前。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去心中贼之私情私欲及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 对待私情,比如说悲伤忧愁,比如说愤怒恐惧,王阳明的总体态度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在意。
我们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别人挑战了我们未在的一些东西,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这些外在的东西在王亚明心血中是不值一提的,王阳明真正关注的是内心的良知,每个人只有在面对良知时才是当事人,面对其他一切万物时就是个旁观者。比如说我们怕的鬼不在外而在内,是我们的心养出来的鬼,我们怕的是鬼这个概念,而不是鬼本身。同样恐惧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对未来的一种自我暗示,是心灵的产物。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
私欲有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良知被种种私欲遮蔽,虽然有是非善恶之心,但因为受私欲的诱惑而无法去致良知。长久以往,智慧和道德渐渐消失,逆境留下只有一个腐烂的躯壳。
所以要有克己之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 周易的易就是变,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王阳明说要致中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准则。所以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打破常规。
这其实也是遵循内心的良知,自主自由,做自己的主人。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我们该追求什么?
用心与逐物是不同的。人最应该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说白了,还是追求良知的光明。思考本末的问题,什么为本?什么为末?
# 如何对付恶?
不要被外来的恶所击倒,不要被外物所控制。相信自己,时刻光明自己的良知,拥有道德和智慧。
#不要操心
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只要顺其自然就好。你最应该在根上操心,也就是光明良知,而光明良知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去事上磨练。
#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万物对立
王阳明说,人为什么会常常感到不幸福?表面看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总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致力,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对万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善恶的标签。一单给他们贴上标签,他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财富名声地位自有他们的规律,也不要给他们加上标签,让他们来指挥你,你不必把他们放在心上,只需向前努力就是了。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就可以支配自己,自己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达到幸福的境界。一个情绪总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所以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在事上下功夫,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所以拼命追求的应该是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