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郑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周作文第130期“静”。

在浩渺的唐诗海洋里,李白的《静夜思》,说是最为中国人熟悉的,那几乎应该说没有之一。孩子咿呀学语,便跟着大人用稚嫩的声音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它已经成为游人思乡的绝唱,虽然短短二十个字,用的都是大白话,甚至还有三个字重复使用,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情浓时的准确写真,极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好诗不在于字斟句酌,不在于引经据典,在于真情,在于实感。

李白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我没有找到,豆包告诉我是李白刚出川不久,旅居扬州之时。这个时候,李白还是个热血青年,抱着美好的梦想和希望,准备逐鹿中原一展宏图。但是刚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在月明之夜,夜静之时,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以李白的绝世才华,吟咏千古绝句,使后人思乡之情便有了具体的意象。

此刻,李白举头望去,一定思考过,扬州城上空的明月,和他歌咏追逐的峨眉山月有不同吗?在川内游历时,李白曾经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从这首歌的内容来说,李白应该是马上就出川游历了。那么,他追逐到扬州,这轮月亮还是那个峨眉山月吗?它能指引他走向功名吗?

李白无疑是才华出众的,也是博古通今的,那么,为什么才高八斗的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非要“干谒”?有人说,因为李白大才,不屑于科考,也有人说,因为他家里是商人,根据当时社会制度,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觉得后面的说法不靠谱,如果连科举考试都不让,那还能通过干谒做官?所以,很大原因是李白傲骄,不屑于科考。

然而,他实在是选错了路。才子不拘一格的性格,干谒显然不是坦途。于是李白竟然想通过婚姻走捷径。他先后两次娶前宰相的孙女,可是那个“前”字说明什么?是过气的权利,怎么可能在仕途上助他一臂之力?不过,流落中原的李白,早已花光了盘缠,两任妻子都在生活上给予他很大的帮助。

这样一位一文不名、一名不闻,仅仅是诗名在外的文人,恐怕,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默默吟诵“静夜思”。当初刚刚离开家乡,那种豪情壮志,还历历在目: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青春不再,壮志未酬,回乡?那已经是诗人永远的奢望了。

只能梦里故乡重游,华发伴行舟。可惜,再也看不见故乡的明月,饮不到故乡的清泉。因为终其一生,李白也未能衣锦还乡,最终“游人只合江南老”。

如今,每个孩子朗朗上口的诵读静夜思,他们不会懂得诗人的苦痛和情感,世上又有几人懂得诗人?所以也李白感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