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段,孟、仲、季,秋季的三个月是七、八、九月,对应的是孟秋、仲秋、季秋,农历的八月十五正好是仲秋中间这一天,所以早在北宋的时候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延续到今他植入了中国人的灵魂,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他又夹杂了无数人的情感与感受,因人而异。
中秋节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近几年,反而是过去很久的小时候。
仲秋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饼,在我小时候那个零食不丰富的年代,月饼无疑成了儿时的奢侈品。一块圆圆的月饼融入了许多美好的祝愿,除了印有吉祥的图案外,月饼的中心还有一朵红色的印记,掰一块放在嘴里香甜可口。
记得小时候(我还没上学,农村没幼儿园,上学比较晚)我们兄妹三人去奶奶家玩,看到桌子上有一包月饼,我们三人左看看又看看就是不愿离去。奶奶笑着说:“这是你表大爷刚拿来的,还没上供呢,先等一会”。只见奶奶把那包月饼放在桌子的正中央慢慢的打开,然后嘴里念念有词。
过了一会,奶奶就把月饼分给我们三人一人一个,剩下的那个自己却舍不得吃,放了起来。想想我们那个时候就有个吃的心眼,看着手中的月饼心中乐开了花。奶奶看着我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月饼,开心的笑了,那感觉比吃在自己嘴里还要开心十倍。
还有一回也是小时候(还没上学),当时刚过完仲秋节,我吵着给妈妈要月饼吃,可那时家里找不到一个月饼。我的吵闹声被邻居的一个老爷爷听见了,他从家里拿了一个月饼给了我,从那起我一直记得那个月饼。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老爷爷腿上长了脓疮,我特意从家里拿了一节白芍给老爷爷疗伤,虽然效果有限,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仲秋节也是忙碌的,每年的仲秋节都会赶到秋收,主要是掰棒子,小时候家里地种的多,除了自己家的地还要承包别人的地来种,种这么多地只是为了增加一点收入。那个时候都是白天到地里掰棒子拉回家,堆在院子里,晚上大人小孩围在一起剥棒子。
记忆中的仲秋节晚上能清闲一会,还有好吃的。那时家里还养鸡,仲秋节时会杀一只公鸡,晚餐变得丰盛了一些。晚上母亲还会摆上贡品(月饼和苹果),点上香,祈求平安祥和。父母还会给我们每个孩子一个月饼,一个苹果,当我们拿着月饼盒苹果,望着又大又圆如玉盘似的月亮,内心充满了喜悦,这就是儿时的快乐,简单朴实。
今年的月饼有所不同,是自己加工的,大枣也是自己院子种的,这几年越发的感觉自己的东西比买的好,所以月饼虽然加工的不少,但大部分都随着大枣送给亲戚朋友了,自己还剩了10几个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