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语文” 的核心,在于打破知识传授的冰冷壁垒,让语文学习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文本与生活对话的温暖过程。《狼》的课堂片段中,教师以细腻的教学智慧,将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暗藏着对 “温度语文” 的深度实践:
一、以 “尊重” 为基,让学生的思考被看见
“温度” 的首要前提,是承认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特的存在。当学生 5 以 “不知道它们怎么商量” 为由认为狼没商量时,教师没有否定其视角,而是先共情 “你是以人的角度来说的”,再用 “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轻轻引导 —— 这种回应,既尊重了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朴素认知,又保护了其表达欲,避免了 “标准答案” 对思维的压制。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始终具体而真诚:“能一下子抓住文眼,真会读书”“知道前后勾连,你真会学习”“知识面很广嘛”—— 这些不是空洞的表扬,而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精准看见,让学生感受到 “我的思考有价值”,从而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安全感与亲近感。
二、以 “共情” 为桥,让文本与生命对话
“温度语文” 拒绝将文本当作冰冷的分析对象,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 “生命现场”。当教师追问 “狼这时的心理” 时,生 3 用拟人化的语言模拟狼的内心:“你看我这么悠闲自得…… 放下刀吧”,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想象,正是学生与文本中 “狼” 产生共情的体现。教师以 “是啊,这只狼很会表演” 呼应,实则是鼓励学生跳出 “客观分析” 的框架,用生命体验解读文本 —— 让 “黠” 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化为具体可感的 “表演”,让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流淌出生活的温度。
更妙的是对 “两只狼是否商量” 的讨论:教师没有纠结于 “科学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 “狼语”“少时” 等细节中寻找依据,甚至关联 “蜜蜂舞蹈”“蚂蚁触角” 的生活经验。这种引导,让文本中的狼不再是孤立的文学形象,而是与学生已知的生命世界相连,让语文学习成为 “认识生命、理解世界” 的途径。
三、以 “留白” 为法,让思维自由生长
“温度” 的另一种体现,是给予学生思考的 “呼吸感”。课堂中,教师多次 “等待”:当追问 “狼的心理” 时,“众生沉默了一小会儿”;当讨论 “是否商量” 时,先让学生 “叽叽喳喳” 再引导 “说出理由”—— 这种 “不催促” 的留白,是对思维规律的尊重。
教师的提问始终带着 “引导” 而非 “控制” 的温度:从 “找出体现狼本性的词语” 到 “狼的狡猾如何体现”,再到 “补充狼的心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却始终给学生留足 “跳一跳够得着” 的空间。正如生 8 结合《狼图腾》谈狼的 “智慧”,这种超越文本的拓展,正是思维在温暖土壤中自由生长的结果。
《狼》的课堂里,“黠” 不再是一个需要背诵的文言词汇,而是狼的 “表演”;“隧入” 不再是单纯的动作描写,而是两只狼的 “默契”。教师以尊重护佑思考,以共情连接文本与生活,让文言文学习从 “字词句翻译” 的枯燥中走出,成为一场充满生命气息的对话 —— 这正是 “温度语文” 的真谛:让文本有温度,让课堂有温情,让每个学生在语文中感受到 “被理解、被鼓励、被滋养” 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