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王向阳又出书了,翻开《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也许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怀旧情感强烈,在王向阳同学书中各文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对故乡各色手艺人的深情厚意,勾起了我快要淡忘的诸多记忆。
“鞭炮齐鸣,木匠边抛馒头,边唱《上梁歌》:馒头抛到东,代代儿孙做国公;馒头抛到南,代代儿孙是王男;馒头抛到西,生下女儿做贵妃;馒头抛到北,生下儿女成豪杰。鲁班师在上,文曲星路过。紫微星当头,全家富贵全。”多么嘹亮的歌声,多么动人的画面,建屋上梁历来是农村人的头等大事,岂能马虎?王向阳同学的《木匠》,就从上梁开篇。
“每餐桌子上都有一碗肉,摆摆样子,不能真吃,只有到快做好的时候,泥水匠才会吃一片,徒弟和小工就跟着吃一片。当时一斤猪肉才六角五分,可多数人家买不起。有个泥水匠在最后一餐,夹了一片肉,结果露馅了,原来东家在大碗里面倒放一个酒盏,上面覆盖几篇肉,看起来是满满的一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不像今天这样物质生活那么丰富,猪肉是您想吃,就有得吃。您看,王向阳同学在《泥水匠》中,朴实无华的寥寥几笔,就把那个时代的特征——贫穷、好面子,还有无奈与相互理解,一一凸显了出来。
“木匠让泥水,泥水让石匠。” 新居落成,宴请工匠,石匠当仁不让坐酒席的上横头,其次泥水匠,再是木匠。为什么石匠在百工中高人一筹呢?王向阳同学在《石匠》中介绍,这是石匠用血汗换来的。他们终年与“石头老虎”打交道,极易受伤,轻则流血,重则断骨,以致丧命,因而有一句“学得一个石匠出,血干也要晒三斤”的俗谚。
······
“采访中,碰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接过王向阳同学送给我的书,我禁不住发问。
“这些老艺人,只会做,不会说,要采访他们真难!”不想,我的发问,引起了王向阳同学无限感慨,“这些老艺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就这么做的,还有什么话可说’。我只能给他挠痒痒,引导他,启发他,一点一点地让他吐出一个又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是啊!不要把往事封存在历史的海洋里,等我们现在还年富力强,给后代留下一点什么吧!王向阳同学在《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中,记录了63种有血有肉的民间老手艺。那是他连续5年,放弃一个又一个周末,往返于故乡浦江与杭州之间,追寻着一个又一个老艺人一段又一段有趣人生的缩影。也许,这也是一种爱,一种对文化遗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