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作死看了《咒怨》,吓得睡不捉觉,加上有点小感冒,睡一会被自己咳嗽醒,再睡会,再咳嗽醒,这应该就是NO ZUO NO DIE。可是这不是我啊,曾经的我是各种恐怖悬疑惊悚科幻的狂热追随者,代入感也没那么严重,现实生活与影片小说世界有明显的界限,使得每次看恐怖电影变成一种刺激又快乐的体验。
但是,现在,这种能力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我竟然开始害怕虚无的东西了?
上学的时候,看电影最喜欢的就是各种恐怖、惊悚、科幻、悬疑,那种超级长的文艺片是很少有毅力看完的,冗长的剧情,无波无澜的情节,哲而发人深省的台词,也只是在特别无聊的时候走走,可真不如一场惊悚片来的爽。就像是夏天日光下的一场剧烈运动,虽然过程中心跳加快,声嘶力竭,但结束之后全身细胞舒张,酣畅淋漓,这种愉悦感是平淡生活很少带来的。喜欢追求感官刺激,这也许就是很多人喜欢冒险或看恐怖片的原因吧。
之前看过很多,诸如丧尸片、吸血鬼片、杀人推理探案片、日式心理恐怖片、日式变态心理扭曲片、诡异悬疑片、人格分裂片等,发现一部不错的片子,就要搜罗相关的好多片子,坐在电脑前一个人一直不停地看一天。不是为了耗时间才看的,你会发现,这样的影片最容易调动你的全部神经,一张一弛,在紧张中放松,在放松时候绷紧,虽然也会害怕到捂住眼睛和耳朵,露出指缝去偷偷看,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喜欢上肾上腺素迅速分泌的感觉。
根据珀杜大学 布瑞恩·拉姆,传播学院的教授兼副主任格伦·斯帕克斯的分析,吸引力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看完电影你是如何感受的,这被称为激发传递过程。斯帕克斯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在观看恐怖电影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率、血压以及呼吸都会加快。而当影片结束,这些生理上的激励就会逗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那意味着任何你所经历的积极的情感,像同朋友们一起娱乐,是在加剧的,斯帕克斯教授如是 说。代替你在电影播放过程中所集中精力的感受,你会回想起一段不错的时间。并且,你会想要回到这个之中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除了影片小说,我还对一切灵异或神秘的事情感兴趣。比如紫禁城的灵异宫女图像啊,还有某路半夜公交车啊,湘西赶尸什么的或者是世界未解之谜。记得中学时候对未解之谜特别着迷,每次去书店,捧起一本未解之谜的书就能一动不动站着看一下午。被书中的神秘事件吸引到无法自拔,总是幻想以后若离开象牙塔,走进这个世界,会不会有更神秘的事情发生。曾经的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期待和幻想。
当我踏出家门,这个世界好像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几乎没有可能去碰触幻想中的事物,也没有再去探索这个那个未解之谜,除了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其他与我没有太大关系。天塌了,自有高个的顶着,哪个国家总统换了,又不是我,我去老研究这个也没什么意思,聊天的谈资?好吧,我承认我的朋友圈质量并不足以达到每天讨论如此深度的政治问题的地步。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好像形成了自己的意识论,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是学生时代很模糊的意识,甚至那时候连我是谁都不知道,更遑论我要做什么了。也许是对这个生存环境有了真实的触摸,才会让我产生恐惧吧。
无知者无畏,因为认识了,所以敬畏这个世界,所以开始恐惧。大脑每天要记录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任何任何,知道得多了,就会很难判断这是不是真实的恐惧,于是恐怖代入感也会变得强烈,真实与虚无的界限也不那么明晰。这样看来,到底还是长大倒不如不成长了。
好奇心是孩子的专利,长大的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探索欲望,取而代之的是为生存而没日没夜拼搏。因为没有了好奇心,就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左右影响,认识世界的眼角开了,却不那么明亮了,竟然有些分不清虚实了。
可是,即便我要捂着眼睛和耳朵,依然勇敢地打开恐惧的窗户,试图打败内心的弱小,建立相对坚定又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