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老师的课后作业是让看《爆裂》这本书,这是由伊藤穰一.杰夫.豪合著的一本互联网领域的书籍,作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曾两次退学进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创新,曾担任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正式因为作者的跨界和创新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有相关的文献回顾、概念界定再到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这本书本身更是大胆预测未来的科技变化带来的社会变化,而且是一个系统性的变化,并且提出了9大原则。
这九大原则分别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和系统优于个体。这九大原则下作者都配有相应的科技案例或者是实践案例进行论述,虽然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对于其提出的九大原则我整体上还是非常认可的。我想能够读懂这九个原则本后的内涵并且真的能够践行到生活实践中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我自己本身对于其中的几个原则还是深有感受和共鸣的。首先就是第一原则涌现优于权威和第五原则违抗优于服从,我觉得不仅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的践行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学术创新和发现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要不要尊重权威,那肯定是要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听从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变化,社会真实发生的变化的是什么。就像作者所说的“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没有人是靠别人告诉他怎么做或者是沿着别人的足迹走而赢得诺贝尔奖的。这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更加的重要,我要敢于提出质疑和批评,才能不断地去创新和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许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其次,是第九原则系统优于个体和第七原则多样性优于能力,我个人觉得在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更加系统性的思考问题,更多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来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结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相互的碰撞,也许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火花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这也更加凸显互联网所带来的连结、突破和创新的能力,不受制于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了更多信息交汇的界面。我自己也在思考为什么在教育层面的探索创新试验,当一位老师或者是团队进入的时候这个方式的有效的(无论是行政干预还是课程方式或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但是在实践老师或团队退出之后又回到了起点状态。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系统上的事情,改变单一的教师个体或者是学校,但没有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制度体系是很难成活的。这也是现在领域内开始推行县域教育公益的模式,即在一个区域内整体性推动县域教育生态的改变,从区域的教育局入手获得政府体系的支持,同时再进入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层面整体去沟通,让大家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一个共同体,大家整体发力,致力于体系的改变,才能保证其持续性和创新性。让教师个体处于激活的状态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再次,实践优于理论,从逻辑上来说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并不是凭空建构出来的,这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理论也是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检验和修订的。尤其在互联网领域实践远比理论更重要,我记得跟互联网大厂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们不需要懂什么复杂的计算机理论或者原理,只要大胆的创新,能够做出来能够本市场所接受的都是好产品,你要是让我告诉你这个背后的支持理论是什么,其实我并不知道。我这是觉得这个有意思或者可尝试就去做了,哪有那么多研究理论基础,要是都搞清楚理论才去做,你在市场上是活不下去的,人家早就超越你了。这也再次让我们思考实践本身的重要性,未来研究的理论如何能够真的跟实践相结合,并发生促进作用。
在这个部分阐述中,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游戏设计师詹姆斯.吉认为:“穷人的教学系统教学生如何应试?遵照标准课程,保障你获得基本的至少,进而让你胜任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富人的教学系统强调解决问题、创新以及探索新知的能力。这些学校的学生最终 将在全球舞台上大展宏图。争取民权的最新战场不是选举权或平等就业机会,而是代数。”这段话给我深深刺激,我们在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力量是不是在进一步的加大教育不平等,或者是说如何能够让教育更均衡更普惠,欠发达地区或者是贫困家庭也有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价值和红利,能够跟让这个时代,借助科技的力量去培养自己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这本书整体给人感受到的是技术真的不仅仅是在发展,而且是在爆炸式的发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或者模型的出现,我们如何能够紧跟互联网的步伐应用好这一个工具,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教育的方式和给到教育更均衡、更高质量的发展和培育创新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