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系大于教育
学生上课不听,先是敲桌子提醒得到学生抬头愤怒的眼神后,不敢提醒。部分学生整天浑浑噩噩,日子过得无聊迷茫。作为教师是以这句“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我也没办法”放弃努力,我上我的课,听不听是学生的事。久而久之恶性的师生关系就形成了。
学习之后知道所有的恨铁不成钢都是自己“认为”,导师告诉我:“只有教师改变,学生会跟着改变”。于是课堂开设有每周五的阅读分享课,每个被抽上台的学生,不管演讲精彩与否,都极力去发现她的优点,从“赞美不停,鼓励不断”出发,慢慢地上课抬起头来的人多了。师生上课的互动也多了起来。我们会聊天,会相互打招呼,教师亲近她们,她们也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从而也更能了解学生。师生良性关系建立。
师生有了良性关系后,课堂内容进入学生内心变得容易。这样成绩也慢慢有了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记得有次给学生播放朗读者中郑渊洁和父亲的故事,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一句:“没感觉”让我心为之一紧,“因为爸爸从来不在我身边,跟爸爸不熟,所以对视频上的父子情深没感觉”。知道原因的我,对学生深表同情,也让我有了个认知:感受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感觉,那请问我的授课多少是有效的呢?
于是,培养孩子的感受力很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那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吧,13/14班的读书笔记变更为体验作业。让他们尝试做一些自己很想做,却没有做的事。学生的体验作业时常也让教师感动:体验吃饭(以前囫囵吞饭),熬夜,玩游戏,烘焙,修自行车,唱歌,晨跑……他们在其中感受到快乐,去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三:师生信任度
瓶盖拧紧不容易倒东西进去。其中一个问题是信任度的问题。高中学生是价值观形成时期,教师课上说的话他们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一路成长受到周围人的价值观影响,很难保证学生的价值观没有问题。是的,很难听不进话是笔者发现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信任问题,还得从关系入手。学语文就是学生活,现在遇到问题我会欣喜:一切的发生都是机会。所有的坏事也可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