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之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写文,不,不是没有写,而是没有写自己真正想写的文章。于是开始怀疑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自己没有思考?在以前一段时间里,每天我都想到好几篇文章的主题,现在呢?好几篇文的开头静静地躺在草稿纸里,等着某天我想起来后再为了“写文”而匆匆完结、发表。
十一假期,我终于静心去看一些文章,然后发现,其实很多文章,都是没有写出来的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根据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而异,但是我只是想说,有些文章,有些思想,让它静静发酵,静静腐化,憋在心里让你思转流连,或许比写出来了结更有裨益。
在写作开始变得不得心应手的时候,会发现,如果当下没有记载好大脑转动出现的字符,任由一些文字出现,然后等大脑冷静下来再决定下笔的话,往往觉得无物可写。
此时,懊恼,伤神都是常见的情绪,你沉浸在过往下笔有神的时候,深信写作便是能够证明你有所思想,有所领悟。一旦失了写作的机会,抛开别人看不到你有所“成”这件事,即便是你自己,也难以忍受自己“碌碌无为”地过日子。我想,这就是一些看者,在阐述“写作意义”的文章喧嚷下,对自己不能挥洒文字的无奈。这时候,写作,成了思考的绑架附属品。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些文章是不必写出来的,正如有些想法也是不必说出来的。
风景虽好,但不需时时用机器拍摄,更不需时时与他人分享,甚至,也不需总是提醒自己牢牢记住当下的美景。看过,然后沉淀在不知的角落,没有任何形式的输出。难道别人会怀疑你没有踏至景好的地方吗?
有些生活的牵绊,一些小事的反思,更是不必你用笔或键盘记载下来。我一直深信一句话:追求深度之人,必定不是思想喧嚣,文笔锋利,而是学会沉默。而学会沉默,不只指写者,也应当指看者。写者需要把控将事事写下来的冲动,而看者则需要厘清写者究竟所写何物。不必事事争执,不必时时加诸个人见解,毕竟,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写作,而写作不应用作对付异己的武器。
是的,抱歉,我也写出了这篇本可以不必写出来的文。
作者的废话:简单一句就是:“不要以为随便拿生活的小事瞎BB出一堆文就觉得自我思想高人一等”,这篇文写给还不是很习惯“无所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