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到表弟的微信,他说自己很苦闷,和父母无法沟通,感觉在家里待不下去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表弟和我年龄相差十多岁,他今年刚刚高三毕业,高考成绩差一分过一本线,这像一团阴云笼罩在整个家的上空。他跟父母说想要复读,但是父母却不相信他复读后能考上一本,硬是要他填了一个二本院校,还选了一个他毫不感兴趣的专业。
他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在家里自己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是个受人摆布的木偶。
收到他的信息,老实说,我沉思了许久不敢正面回复,我害怕自己作出某些带有主观色彩的答复,让一个少年作出错误的选择,耽误他的人生。
01 每个人都是自我经验的囚徒
相信不少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是槽点满满:
孩子放假每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我们会说他们没有一点斗志,不求上进不努力,担心他们以后要啃老;
孩子在家不扫地、不洗碗,也不整理自己的房间,我们会说他们懒得无可救药,有了自己的小家也肯定那么脏乱差……
父母对孩子的小毛病各种看不惯,觉得他们会因此害了自己整个人生,因此想要影响他们,改造他们。
美国著名广播电视记者爱德华·默罗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
每个人都是自我经验的囚徒,没有人可以消除偏见——只能去认识它们。
作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解读和定义,其实都是基于自我经验,而孩子对于父母的行为和言语解读,又何尝不是基于自我的经验和认知呢?
前不久曾读到的一本书《掌控情绪: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高考复读生给书作者写信求助,男生在信中说到父母对于自己的“另类”管束,比如过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两千块压岁钱被没收,妈妈美其名曰“养你那么大,你该给我多少钱”;假期前报名参加的钢琴辅导班,开班时却发现早被父母偷偷取消;原想到外地上大学,父母却用封建迷信的故事阻止他,而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姐姐也不理解自己,总帮着父母说话……
他说自己每次想到这些事情都觉得气愤不已,他认为是这些事情导致自己高考失利,也是这些事情让他在复读开始后仍无法进入状态,“有时候做着题都感觉到气愤,还会无力地哭”……
他认为这些都是父母家庭的错,自己就要被这个家给摧毁了。
听到这个案例,也许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和我一样是心疼这个男孩,然而书中有一句话却让人犹如醍醐灌顶:
我们不但是自我经验的囚徒,还习惯性地将自身的问题与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孩子的遭遇确实让人觉得心疼,但是他站在自身的角度解读父母的行为,认为自己复读,自己苦闷,全都是父母的错,又何尝没有谬误呢?
如果妈妈收了压岁钱是怕他胡乱花完了,是想攒起来交学费呢?父母阻止他报考远方的学校,是不是恰恰说明太爱他,舍不得他离开呢?
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我们都在以自我经验去认知事物,因此才导致了沟通不畅,误解发生,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小时候我们摔一跤,长辈们会假装拍打地板,说“都是地板不好,害我们宝宝摔倒”,现在我们会把做错题、考不上好大学归结于父母收了压岁钱等等,其实都是一样落入了怨天尤人的陷阱。前者是“怨天”,后者是“尤人”,不管是哪个都一样的无稽,因为这些事情其实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强加因果其实是为了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02 现实版的“浪矢老人”
苦于无法和父母沟通的孩子,也许需要这样一个媒介,去解开无法沟通的迷障,重新赢得爱和理解。
在《掌控情绪:遇见更好的自己》中,作者草履虫以书信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为陷入迷茫、自卑、拖延、亲密关系障碍等诸多问题的青年朋友答疑解惑,帮助大家走出心灵的迷沼。
草履虫原名朱春华,是某知名中学的老师,这些年他在公众号上不断接收青年朋友的咨询来信,已经为千万青年排解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被亲切地叫作现实版的“浪矢老人”。
如果你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也许你就能知道浪矢老人是谁了。即便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看过去年二月份在大陆上映的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浪矢解忧杂货店》,也能够知道,他是杂货店店主,这个杂货店除了卖东西,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情感的出口——
人们只要写下烦恼,将之投进杂货店门前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得到回答的故事。
《掌控情绪: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作者草履虫就像浪矢老人一样,每天接收并回复读者们的来信,帮助他们解决有关于成长、原生家庭和负面情绪等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比如毕业后做什么工作好?父母觉得出来做公务员好,我曾经和好几个父母辈的长辈聊天,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政府单位,做公务员,或者做老师医生,他们觉得这样的工作更轻松些。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了九几年的企业改革下岗潮,他们有些人不得不再就业,而当时的就业环境和现在根本不能比,有一段时间他们几乎是每天正在的家庭温饱的贫困线的。
所以他们觉得只有铁饭碗才能够避免孩子再次受到这样的辛苦。
不论是谁都无可避免地会陷入自己的经验主义之中。作为父母的,都是基于自己过往的经验给予建议。
又比如很多年轻人现在纠结的,读大学学什么专业。如果要我回答,我基于经验,肯定会觉得,自己专业和工作完全不对口,而身边的同事也很少有专业对口的,名校和普通学校出来的都做一样的工作,就是这样的经验让我认为,我如果穿越回去不会做出复读的选择吧
但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而孩子又何尝不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去理解和认识问题呢?他们觉得如果能够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接触更多的牛人,人生接触的事物也就不一样了。
两种想法都是站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去想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可能看问题及更加清楚。
03 权力和责任的对等
许多苦于被父母教育管束的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扰,或者说不只是青少年,就连现在依旧和父母住的成年人都有的困扰:
我们觉得妈妈管得太宽,晚上超过十一点回家就会念叨很久,会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不自爱,早上起床不憋被子,吃完饭不洗碗等等,似乎在父母严厉都是了不起的罪过。
我们想不明白,但是其实,父母一直管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一直帮我们呢,帮我们解决问题,甚至穷其一生的辛苦工作,帮我们买房买车,帮我们完成终身大事,甚至带孩子。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
而西方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你十八岁了,好的,收拾包袱滚出去自己生活吧,父母不会要求孩子一定听话,回来帮他们养老,因为管的少啊。
所以中国父母很委屈,明明办理做了那么多,你还不领情,一点听话和顺从都不肯汇报,还老师顶嘴,试图颠覆我的观念,冲击我的安全感。
即便是富豪家庭,能够用钱解决很多事情,但是父母子女之间还是存在问题的。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又想要摆脱父母的管理和束缚,这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在家里底线就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听父母的话,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愿望了。
04 爱是理解和接受
你能想像吗?但我和表弟沟通完后,帮他和他妈妈沟通,他妈妈对他的困扰完全没办法理解,他妈妈的原话大概是:“他想要复读?我们都觉得有点异想天开,为什么?你看过他平时在家的状态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回到家就知道看手机,也不说主动学习,成绩好一点就觉得是自己聪明,不用努力,现在考不好了,想复读也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只知道说,却一点都不会做,像个小皇帝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真的无法想象他能够复读考个高分,考个好学校,如果不行倒不如早早出来公工作了,看看我们周边的人,谁毕业后专业对口,又有谁会因为大学怎样而不让你工作呢?”
沟通的基础在于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父母都是全身心地爱着孩子的,而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亦然。但是却因为缺少了理解和接受,爱被隐藏在无法沟通的背后,让我们陷入的怀疑。
表弟说自己尝试过跟父母沟通,但是其实,他都是带着抵触情绪去沟通,这无济于事,因为父母能察觉出来这种情绪,并且会觉得是对自己规则和底线的挑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