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偶有饭局,跟不熟的人谈熟悉的事,聊完有用全是无聊,不如草草结束,不如各回各家。几瓶啤酒下肚,微曛的感觉上来了。为时尚早,刚好一个人散步去乘地铁,趁着春风送暖,伴着夜色阑珊。
本应继续更写“踏马校园深处”的下部,话题已锚定“宿舍风云”。碰巧地铁上又看到了十元三个的凤梨,于是改了主意,先写写百姓生活,校园宿舍暂且压后。
春节过后,一直想做一次菠萝炒饭,尤其是听到拒绝进口某地凤梨之后。地处东北,三月份仍始终没有菠萝和凤梨上市,越是这样,对菠萝饭的念想就越深挚。
一般来说,吃水果向来是男士的弱项,故而我对菠萝和凤梨在很长时间里傻傻分不清楚。后来,妻跟我科普了好多回,我才稍微有点开窍儿。
凤梨和菠萝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水果。只是它们的品种不同,在外观上也有一些不同。菠萝的叶子锯齿明显,凤梨的叶子比较平滑。菠萝削皮后还有内刺需要剔除,而凤梨削皮后没有内刺,在吃的时候也不需要用刀划出一道道沟。从口感上来说,菠萝需要用盐水泡一下,去除涩味儿,不然的话会很酸涩,而凤梨就可以直接食用,味道也比较甜。(内容来源网络)
三月底,农贸市场上渐渐有菠萝售卖了,买了几回,酸度大而甜度小,倒是适合做咕咾肉,倒是不担心升血糖。价钱呢,大概是削好的6元/斤,没削的5元/斤。当然,大的商超里面贴具“都乐(金)”标识的更贵些,或许品质口感更佳也未可知。以前也买过,印象模糊了。
上个月,就在我和妻对吃菠萝慢慢淡了兴致的时候,有天在市场外马路边遇到了成车兜售的凤梨。削好的三个十块钱,个头儿跟成年男子拳头般大小,在如今价格高企的水果界,还算公道实惠。看见经常逛早市的阿姨们都在排队买,心想应该差不了,咱也凑个热闹。
和不久前买过的菠萝相比,手上金灿灿的凤梨看上去就更惹眼,浸出的糖汁黏在袋子上,仿佛在骄傲地宣示着由里到外的绵甜。一口咬上去,不仅脆爽,而且浓郁。美果当前,先享为快,哪还顾得上什么血糖不血糖的。从此,这款“十元三个”的小凤梨成了妻的新宠,与草莓、蓝莓、火龙果等霸踞于当季水果食单之上。
以前水果摊上削菠萝卖,都是用刀削皮之后,再用专门的尖嘴镊钳去一孔一孔地夹,看上去费时费力,但是果肉保留得多。不知从何时起,摊贩们直接用一柄形似过去木工凿子的工具,螺旋着一沟沟铲下去,确实省时省力,可就是浪费的多些。毕竟,买菠萝均是称重之后才削,消费者肯定倾向于前一种方法。然而,现在卖家们一致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了买家利益,我们要么选择吃哑巴亏,要么选择带回家自己费事加工。
菠萝也好,凤梨也好,都是我们从小就认识的亚热带水果。此前去过两次福州、厦门,对于闽地的凤梨酥颇有好感,可惜牙不大好,消受不了此种齁甜和黏腻。其实,随着生产和物流的发达,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到凤梨酥。可是,总不如在厦门鼓浪屿,遥对着海峡吃到的醇厚,香浓,也许手作使然,也许情感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