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出生于1980年11月14日,目前44周岁。
马伯庸本名马力,是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他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曾在新西兰留学。父母都是工程师,不限制其阅读书籍种类,使他养成杂读习惯,从小酷爱《三国演义》,对历史兴趣浓厚,通过大量阅读历史专业论文和考古资料,具备了深厚的文史修养。
马伯庸创作才华的形成,源于他广泛的阅读积累了大量跨领域知识和素材,长期践行“八面受敌读书法”锻炼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早期网络写作的经历让他能根据读者反馈不断改进,且他坚持严格的作息和高强度的阅读写作训练,还热衷于考据,为作品细节四处查阅资料、实地考察。
马伯庸的作品众多,如2005年的出道作品《风起陇西》,以三国为背景,展现情报暗战。
还有《古董局中局》系列,涉及古董鉴定、收藏、造假等知识,情节跌宕起伏。
《长安十二时辰》将盛唐危机与权谋人性浓缩在一天时间里,展现紧张刺激的生死局。
《显微镜下的大明》通过六个明朝历史案件,展现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
《两京十五日》以《明史》为灵感,讲述太子十五天千里逃亡的故事。
此外,还有《龙与地下铁》《七侯笔录》《太白金星有点烦》《食南之徒》等作品。
而《长安的荔枝》的创作堪称“文思爆发名场面”——他在11天里彻底沉浸,灵感如泉涌般奔腾,甚至因打字速度跟不上思绪而手忙脚乱,却硬是凭着这股酣畅淋漓的劲头,一口气写完7万多字的作品,说是“鬼才作家”果然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