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栩
(作品:《九月》,作者:海子,1986年)
原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一个迷恋“短命天才”的天才诗人,用自己的早逝向诗歌顶峰发起悲壮的冲击。他成功了,在“众神死亡的草原上”成为新的王者。
却仍然难以慰藉一颗不屈的灵魂。
伤感的、一唱三叹的哀婉在草原上漫溢,琴声伴着呜咽,诗人已“泪水全无”,海子的忧郁让《九月》遍布神性的光辉。诗人用短歌凝聚“大诗”的丰硕,如同“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死亡”,一个诗性的虚指,语词中透出重生的渴望。诗人的野心不言自明,在空旷无垠的草原上,众神纷纷死去,诗人用孱弱的双肩担负起重建诗歌神国的伟业。
海子用燃烧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伟业的构建,对无人理解的诗人而言,这是一场绝望中的悲歌,它让诗人的精神气质化做远方飘忽的风,在对其发起的一次次追问、读解的尝试下成为比远方更远的意象。
捕捉“远方”这一意象犹如窥析诗人的内心世界那般是一场充斥着冒险的旅程。踏上这段旅程,注定会在无法触摸的“远方的远”里迷失自己。诗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诗中设下了一座语词的迷宫,它在草原上屹立千年,与明月为伴,在时间的流逝里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依然故我的存在着。没有一个凡人能走出这座迷宫,在“远方的远”的指引下,旅程没有终点,只有永无止尽的尽头。
于是,携着呜咽的琴声,草原愈益寥廓,也愈发旷远。这是千年的静、千年的幽,风在草原飘忽,月在天际高悬,时间化了千年的哀愁。行旅之人在草原打马而过,孑然一身,漫游成为他的常态,行吟则是他的告白。
海子与传说中的行吟诗人相类,我手写我心,在诗歌神国的构建下,这个骑着瘦马、腰佩长剑的王子一路披荆斩棘,用辉煌而短暂的生命完成了堪称绝响式的定格。诗人戴上了那顶专属于自己的王冠,在无人喝采的悲凉下,落寞、孤独的走在寂寥的草原。
草原在诗人眼里无限延伸,“一个是马头,一个是马尾”,生命的长度在延伸下作为虚化的“未知”,被诗人引入诗性的哲思。带着哲思,诗人继承了神的力量,用缤纷的文字作为和神交流的工具、抒写了一个孤独漫游者对生命、历史、时间等宏大命题的诗性思辨。
海子在诗中吟诵,草原、野花、明月、远方的风在海子的吟诵下于鲜活中镀上了一层幽玄的色彩。在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中,诗人寓情于景,寓象于形,吟出沧海桑田的哀切,诵出人世流转的悲音。当琴声再次哀诉,诗人眼中无泪,坚毅的如同一具雕像,“只身打马过草原”。诗人超然于物外的冷漠,仿若世间一切与己无关,草原若此,人间若此。诗人在这独有独享的专注里成为“众神死亡的草原上”唯一的神,一个唯一的、孤寂的王者。
(全文完。作于2021年2月14日)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