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晨这一篇《舍生取义——鉏麑的处境》,在为鉏麑这样的义士寻找最后自杀的理据。杀手潜入赵盾家中,看见一家勤勉的人早早起床各司其职,奴婢丫鬟的窃窃私语,说闲话,说老爷“又”起得这么早,为国事操劳。丰富的细节面前,这个杀手的良知就被唤醒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不能杀了忠臣。可他要是不杀,又对不起“拣”了自己栽培自己的君主。曹晨干脆,直接写了杀手的“触槐而死”。
我本来对她这样处理有些不满意——才一个回合的内心交战,你就让他担当这么大的灾难,太快了吧?虽然曹晨写出了漂亮的句子:他这向槐树的一撞,完成了从杀手向士义的蜕变。
哎,少年能写出“蜕变”这么个词来,真熨帖,真给力,真是满纸的清隽文气。很多时候,拿着笔的孩子,就是找不见这么一个好词。而好词儿到位了,那就像宋祁先生着一“闹”字儿,盎然春意,境界全出。
可我还是没过瘾——曹晨会不会像很多同学那样,虽然也描写了杀手的两难选择,虽然也让一个狠心的武士产生了哈姆雷特的内心纠结,但是因为没有认真想想,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担当,这个行为所意味的悲剧内涵——向左向右都是对不起世界,拥有伟大人格的人,最后选择了对不起自己。地藏菩萨就是这样,基d耶s也是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几十年前有一个——圣 雄 甘 地。我很希望少年们能想到这类例子,因为上课的时候我朝这方面引发了联想。很可惜,曹晨也没想到。但一看她的结尾,我又惊喜了:她让临终前的鉏麑,看到了无辜被晋灵公杀害的“宰夫”及很多受害者,都对这个英雄伸出大拇指:义士,好样的!
也许这样处理还是简单,还是不够分量。但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少年能够看到一个忠义之士的担当,那是因为他虽然是个冷血杀手,却因为被唤醒了血液里面的温度,在最后意识到了自己付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如何,这很了不起。
所以呀,张建华的鉏麑有更多人性的温度——不杀赵盾,保护了国家栋梁,妻子儿女怎么办?何况国君还给他许了高官厚爵。少年的笔触很细腻,作出最终抉择的前夜,杀手武士抚摸着妻子儿女的脸庞,热泪沾襟。唉,写出这番内心的搏杀,才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完成的全部任务吧?
我心想,这一辈子,少年要经历多少类似的内心搏杀呀!但愿他们面临的,只不过是些“要钱还是要情”那一种相对温和的纠结。
张潼来了个“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又来了个“从我的角度来考虑”,心理描写就有了厚度,就拥有了情理。能用这么两个状语,这不简单了。
闫玉珍真细腻,周玲简洁明了,可同样善于思辨,给鉏麑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内在选择冲突。
安南想象出来的细节,是杀手看见赵盾坐在灯下写着为国思谋的文章。为此杀手等了好久好久——飞虫从他脸上飞走了,又飞回来。嗯,这就很细腻了。好。
马晓艳是写记叙文的老手,行文周密无间,前后连贯,讲述和描写都能娓娓动听。可是马晓艳,你不妨想想再深入一点,多替那个叫提弥明的武士设身处地考虑一下:他跟主子身赴狼穴,看见那么多甲士埋伏在四下里,刀光剑影,铠甲在阴暗处晃动,杀气腾腾,他该当知道自己护卫主子的结局。在那个时候,他就没想想自己的家庭?如果身处危局而多替自己考虑一下,这个人才是个饱满的人。而咱们那么多的历史,那么多的传奇小说,那么多的惊险电影,每每让高手干掉一个小喽罗,就让他悄无声息地,像一滩泥一样,给主角让开道路。这些小喽啰也是一个人的儿子或者一个人的父亲,一个女人的丈夫或者一个男人的兄弟。唉,一部人类发展史,何尝不是许多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小蝼蚁们的血泪史啊。
为此让咱们在解剖一段经典文本的时候多想象一下吧——那些表面的词藻背后,那些文章名手刻意选择的字眼背后,肯定窝着一汪汪的眼泪,一摊摊的血迹,一腔又一腔洋溢的情感。这是我们创造的好契机,这是我们理解文本的最好手段,这又是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康庄大道。
对的,理解。理解你的同类,理解你自己,理解每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最终,还是理解我们的生活与世界。写作,就因为这一点而让我们执着一支笔的时候,心生骄傲。
辛苑锦,姜伟,陈一卓,张宇,安南,马妮娜,徐嘉晨,蒋阳阳,于承新……,有这么多同学进入那个经典文本,去展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用自己编织的情节和细节去描述历史人物。嗯,这一次我们的记叙收获,很多很多。
想象一次地震
只是一个人的心在坍塌
被一柄剪刀切断了脉管和脖子的
不过是一朵小花
一群狮子扑倒的一头水牛
可能正好是一只小小牛犊的妈妈
而一个平常的夜晚
可能有黑暗绊倒了他和她
在我们之前有许多许多的乡愁
再也
回不到昨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