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在古代叫刺客。
他们面色冷酷、眼神犀利,来无影去无踪,拨人衣服一阵风,踏雪无痕草上飞。
他们的刀是冷的,他们的剑是冷的,他们的血是冷的,他们的心是冷的……
提及杀手,立即蹦出来的词,就是冷、冷、冷。
而实际上,最开始,杀手一点都不冷。
·睿智果敢,出手不凡·
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刺客,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曹沫。
曹沫,又叫曹刿,就是《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他所处的时代,正是齐桓公的时代。
在鲁国三战三败于齐国后,鲁国献地求和。时任鲁国大将的曹沫,也出席了这次盟约仪式。
仪式顺利地进行着,歌舞袅袅,乐管齐鸣,两国领导人达成盟誓,在盟坛上亲切握手,气氛和谐而美好。
忽然,一道人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倏地奔到齐桓公身后,这个人,就是鲁国常败将军曹沫,他用匕首挟持了齐桓公。
坛上坛下一片目瞪口呆,真是活久见,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齐桓公很懵逼,但性命要紧,肉体被消灭,一切就都完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正向他招手呢。
齐桓公也顾不得君主风范,颤声道:“壮士,别激动啊,咱有话好好说哈。”
“你们齐国恃强凌弱,欺负我们鲁国。我没别的要求,就让你把侵占我们鲁国的国土退还给我们。”曹沫这话,扔到地上都能听得到声音。
你欺负我们“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就选择性失忆了么?齐桓公脑海里一万句MMP在刷屏。齐鲁不都是侯爵国家吗,我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使国家强大,你怪我咯,脸还要不要了。
但小命在人家手里,现在别说是鲁国那几块地,就是想要了齐国,也没二话说呀。齐桓公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得到了齐桓公这句话,曹沫撒开手,把匕首往地上一扔,大摇大摆回归本座,颜色不改,辞令如故。
兵不血刃,夺回城池,曹沫觉得自己棒棒哒。
齐桓公抹抹头上的冷汗,长出一口气,刚才被害怕压下去的抑郁、愤怒全部涌上心头,TMD,你能挟持我,我就不能反悔了吗……
这事搁谁都得反悔啊,一百多年后的孔子也讲过一句话:“要盟也,神不听。”被要挟而发的承诺盟誓,神仙也不承认的。
但他的丞相管仲却敏锐地发现了这是个好机会,他拉住齐桓公,语气很是兴奋:“主公啊,您别反悔,这是一个创品牌的好机会啊。用几块地,为主公您树立一个信守承诺的形象:哪怕是在被要挟情况下做的承诺,您也会坚决遵守。著信义于天下,多么划得来的事呀。”
齐桓公虽然时不时会被眼前利益所迷惑,犯点小错误,但身边有纠错小天使管仲,自己又还挺虚心,很听得进建议。他仔细想了想,嗯,有道理,于是真就退了地,成就了曹沫,也成就了自己。
·羝羊触藩,成仁取义·
曹沫的正式职业是将军,被认定是刺客,是因为得到了太史公的权威认证。严格来说,他的形象不能代表杀手这个群体。
但鉏(chu,二声)麑(ni,二声),他能代表。他是春秋一代霸主晋文公的孙子晋灵公手下的职业杀手。
从谥号上,就可以知道晋灵公不是一个好君主。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灵,是指君主荒唐懒政、胡作非为。
晋灵公横征厚敛,残暴安忍,最喜欢在开朝会的时候,在高台上用弹丸击人,看底下大臣左躲右闪,又要努力保持严肃守礼的样子。(多么幼稚的爱好啊!)
当时的辅政大臣赵盾(赵氏孤儿赵武的爷爷)就去劝谏。
每次话还没说出口呢,晋灵公就立即调到乖宝宝模式:“我知道错了,我会改过自新的。”
赵盾心想,我信你就有鬼了,每次都这么说,你改了吗?
然后,他们一个劝谏,一个认错,君臣看上去很是和谐。
而实际上,晋灵公很烦,每天耳边跟有五百只鸭子似的,呱呱呱地叫个不停。赵盾也很烦,又不能不劝,劝了又不听,要是他摊上这么一倒霉儿子,早就一顿胖揍了。
平衡总是会被打破的,赵盾不能以下犯上,采取过激行动。但是晋灵公年轻气盛,气血方刚啊,这二愣子一咬牙,一跺脚,派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
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鉏麑冷冷地用手指将头发束好,从牙齿间取下闪着寒光的匕首,插进靴子,绑腿,紧袖,轻轻推开房门,一个纵身,如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中,无声无息地潜入了赵盾的府邸。
刚走到赵盾院子门口,鉏麑一句“卧槽”脱口而出。他回头望了望天,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对着呢,自己是半夜出的门。
你这是要闹哪样哟,怎么这么早就房门大开,人在房中坐了呀。
原来,赵盾已经穿好朝服,准备入朝。时间还早,于是便闭目养神,嘴里还在念叨着上早朝的时候要参奏的事。
鉏麑冒了一身冷汗,匕首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这是一个多么勤政爱民,为人正直,为晋国殚精竭虑的好丞相啊。自己差点一念之差,杀了他,这不是成了晋国的罪人了么?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丞相不被杀。
鉏麑深深感动并敬佩于赵盾的鞠躬尽瘁、忠心为民,对他黑转粉,默默转身离去了。
走到门口,鉏麑脚步突然慢了下来:违抗国君的命令,是不忠;但杀害了勤劳爱民,一心为国的好官,是不义。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国君不负卿,此时的鉏麑像一只角卡在藩篱上的公羊,进退两难。
最后,他决定坚守信义,杀身成仁,一头撞死在赵盾屋门前的槐树上。
鉏麑,将刺客这个称号,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们不止能杀人,还能活人。
·受人之托,一诺千金·
鉏麑是活人的刺客,那么专诸,则尽忠职守,一诺千金,是杀人的刺客。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他的王位,便得益于刺客专诸,刺杀了前任的吴王僚。
阖闾瞅住了一个好机会,吴王僚的兄弟亲信们都在外面代兵,国内很空虚。
他就去找专诸:“专诸先生啊,咱得赶紧下手,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可就难了。”
可是专诸有点犹豫:“我上有八十岁岁老母,下有尚在襁褓的孩子,我一走,他们就没人照顾了。”
这事好办,阖闾立马表态:“先生你放心,以后,你老娘就是我老娘,你孩子就是我孩子,你老婆就是……”哦,后面那句没说,那是魏武王曹操的词。
专诸没顾虑了。
这之后的一天,阖闾安排好埋伏,把吴王僚请到家中来吃饭。
吴王僚也是很有安全意识的,防范心很重,重兵护卫,一级戒备,简直是针扎不进,水泼不进。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办法总比困难多,专诸呢,扮作一个厨子,端着一盆鱼炙上来了。
他将鱼端到吴王僚前面,往他身前一放,随手从鱼里边抽出一把匕首。这不是一般的匕首,这是旷世名剑,鱼肠剑。
歘的一下,吴王僚一命呜呼了,杀人绝技,一剑封喉啊!
至于专诸,也被吴王僚的护卫乱刀砍死了。
专诸的儿子长大后,被吴王阖闾封为上卿。
·知恩必报,赴汤蹈火·
专诸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那么战国时期的豫让和聂政,则体现了“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豫让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时候。
三家分晋,除了赵、魏、韩,还有另一家,就是智氏。但是最后,由于智伯的贪得无厌,智氏被三家联合起来,给灭了。
司马光认为,智氏的灭亡,就是由于智伯是个有才无德的小人。
但是在有一个人眼里,智伯是赏识了他这千里马的伯乐,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君子,是值得他“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音。
这个人,就是他的门客豫让。他要为智伯报仇,要刺杀赵襄子。
可是,他刺杀了两次都没有成功。
他一次比一次狠,是对自己狠,第一次把自己弄成犯罪受刑的人,等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去刺杀,第二次,漆身成癞,吞碳为哑(全身涂满油漆,让身体溃烂,长满癞疮,吞下火炭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沙哑)。
他两次都还被抓住了,赵襄子觉得这是义士之举,就把他给放了。
但豫让不抛弃,不放弃。第三次,他伏在桥下面,等赵襄子路过的时候,上去刺杀他。然而,他又失败了。
赵襄子自己立了Flag,说豫让是“义士”,是“天下之贤人也”。君子一诺,重于千金,杀,是很不好杀的。
于是,赵襄子只好企图给豫让洗脑,让他放弃报仇。
豫让不是一般的轴,他回答得铿锵有力:“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赵襄子很心累,杀不得又放不得。
豫让其实也很感激赵襄子对他义气的激赏,他让赵襄子拖下衣服来,对他的衣服砍了三刀,遂了心愿之后,伏剑自杀。
真的很慷慨激昂啊!
在豫让之后四十多年,又有一个为知遇之恩,赴汤蹈火的刺客——聂让。
聂政,本来是个屠户,但他不是一般的屠户,他是一个退隐江湖,隐居民间的高手屠户。
尽管如此,那也是社会最底层。但严仲子,一个诸侯的卿相,很赏识他,与他倾力相交。
严仲子有个政敌——韩相侠累,还是韩王的叔父,势力很大。
聂政是一个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等老母去世,没有牵挂后,为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重操旧业,为他去刺杀侠累。
严仲子想给他配备一些助手,聂政摇摇手,很为这位知己着想:“人一多,事情就不保密了,即便刺杀成功,大家都会知道这事和你有关,你也得搭进去。”
聂振带着宝剑,孤身一人,来到韩相侠累府上,飞身直入,将侠累刺杀于剑下。他这一剑震惊了左右护卫,然而,还有更让人震惊的,他站在一圈人中间,自毁容貌,挖出双眼,剖腹自杀。
韩国人将聂政曝尸悬赏,他的姐姐聂荣认出了弟弟,伏尸大哭:“你固是士为知己者而死,但你这样摧残这样的身体,就是为了保全我呀。我怎么能因为担心自己遭到杀身之祸,而湮没弟弟的贤名呢。”说完,自杀在聂政身旁。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啊,最怕活一辈子,死了,也没有留下足以让后世称颂的名声。
豹死留声,人死留名。
聂政的壮举,最后还是因为他性格刚烈的姐姐,留名后世,激励精神。
·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易水怀古》(贾岛)
聂政为了保全亲人,不要侠士的贤名,也有刺客将名声发挥到了极致。
荆轲,可以说将刺客这一职业做到顶峰,青史留名,流传千古。
他一直是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不朽的形象、永恒的题材。
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能令很多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他的著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刺杀的人太有名了——秦始皇。秦始皇太牛了,注定不朽,荆轲成为了他故事的一部分,也跟着一起不朽。
另外,他和他的前辈刺客们不一样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故事,是一个英雄的群像。他身后,还有好几个人慷慨赴死——田光、樊於期、高渐离……
于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就更悲壮,更曲折,故事性也更强了。
·先秦最后一位刺客·
刺杀秦始皇,是嬴政灭了六国后,很多刺客共同的目标。
先秦最后一位刺客,刺杀的也是秦始皇,他这次刺杀的事迹不怎么著名,但他本人很著名——张良。
张良是贵族出身,他的爷爷、爸爸都是韩国的丞相,辅佐了五任韩王。他家在韩国的地位、分量,也就只比不上王室了。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张良逃到别的诸侯国,散尽家财,广纳勇士,要刺杀秦王,报国恨家仇。
秦始皇灭六国,树敌无数,想刺杀他的人还真有点数不清,付诸行动的也不少,那保卫工作是相当的严密,里三层,外三层,护卫如云,高手如雨。
这次,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这个地方的时候,一个铁锤从天而降,差点就砸在秦始皇的脑袋上。
这次刺杀,就是张良策划的。
他找了这个能抡起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大铁锤的大力士,和他埋伏在一座小山上,看到秦始皇的车队经过,然后大铁锤拎起,瞄准,放,这威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炮弹了。
这种刺杀方式,一看就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你问我怎么看出来的,哼,张良一看就是聪明人呀,他想出来的方法,当然是聪明人的方法啦。)
可惜,大概真的是龙气护体,还是偏了一点,秦始皇逃过一劫。
秦始皇可以说是刺客收割机了,刺杀他的人不少,但能活着回去的几乎没有。
刺客,之所以让人敬佩,因为他们轻生重义、生死相许,他们代表着壮烈与决绝。刺杀,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但张良,竟然能带着大力士全身而退,那计划,得有多精密呀(史书没有记载,我也不知道是如何逃脱的)。很了不起啊,了不起到,他刺客的身份,完全淹没在聪明人的光环下。
他不仅决策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他还有着无上的勇气和大义凛然的精神。刺客和谋士,多让人难以将他们想象成一个人。
逃走之后,张良隐姓埋名,藏在下邳这个地方,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放弃报仇了吗?没有,然后,他遇到了刘邦,就开始好故事了。他推翻了秦王朝,报了对秦始皇国仇家恨的血海深仇,这个仇,也报得更彻底。
他走出了狭隘的私仇家怨,实践了侠义的最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先秦时期,侠客遍地,武士横行。
春秋时代,是中国侠文化最灿灿的时代。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让自己的侠义之名万古流芳。
这个时代的侠客,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极端重视人格的独立与平等。他们行侠仗义,不是为利,甚至不是为名,而是为了心中一股豪气,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
但自从秦始皇确立了君主制,民众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只能为这一个政权服务。后面的朝代,则是继续在专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先秦之后,像专诸、豫让这样的刺客几乎没有,荆轲刺秦王、聂政杀侠累的故事,也不再耳闻。
民众遵守着权利秩序,在皇帝的明察之下,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
尚武精神早已不复,臣民们“百炼钢成绕指柔”,“侠客”也沦为“罪民”。
所以,现如今,我们对杀手,第一个印象就是冷,像一把兵器那么冷。因为他们自愿攀附权利,沦为权利的附庸。他们失掉了春秋时期“侠义”的原则本质,连独立人格也都没有了。他们鬼魅、血腥、残暴,像是黑夜中的影子,让人注意不到存在。
国人想象,从雍容大度到内敛文弱,国人精神,也从最初的侠义尚武,变成了如今的懦弱麻木。
侠义精神,是该提倡的。